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段,做题。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或说肃曰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并说说鲁肃这样做的原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有的人
2.译文:(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而后分别了。
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文后习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 下车引之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君与家君期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元方的做法妥当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回头 代词,代元方
2 .意思对即可。
3.略。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文后习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与井中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
(2)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D(本文主旨是通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达到大治)
3.(1)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2)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4.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意思相同即可)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段,做题。
魏博节度使韩简性粗质,每对文士,不晓其说,心常耻之;乃召一孝廉讲《论语》之《为政篇》。翌日,语从事曰:“近方知古人淳朴,年至三十方能行立。”闻者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语从事曰 ②近方知古人淳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晓其说,心常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所叙故事讽刺了一种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告诉 ②才
2.不明白他们说的话,心中常常认为这是耻辱。
3.讽刺了望文生义、不懂装懂的现象。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1-4题。
(一)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二)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②,腹而有之③,此亦国之社鼠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社鼠:土地庙里的老鼠。②案据:把持,此指袒护。③腹而有之:似心腹般对待他们。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齐之习辞者也B.王曰,何坐
C.吏二缚一人诣王D.灌之则恐败其涂
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所以然者何 ②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
B.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②不诛之则为乱
C.①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②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
D.①橘生淮南则为橘 ②灌之则恐败其涂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②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政治家的风范,请分别指出这两则短文中晏子语言的特点。
选文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熟练;犯罪;到;毁坏
2.B
3.①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②老鼠所以不能被杀死,因为(怕损坏)土地庙的缘故。(意思对即可。)
4.选文一: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意思对即可)
(选又二:晏子巧用比喻,委婉进谏,劝说景公除掉身边的奸佞之臣,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阅读,完成1-3题。
[甲文】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文]
戴震难师
段玉裁
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④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是年:指戴震十岁这年,即1733年。 ③就傅:跟随老师 ④何以:凭什么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余年幼,方出神 方:
(2)日数千言不肯休 日:
(3)项为之强 强:
(4)师无以应 应: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用法。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
(2)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为:
(3)盖一癞虾蟆 盖:
(4)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盖: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4.【甲】文,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乙】文,戴震之所以能够“难师”的原因又是什么?
1.(1)正 (2)每天(或:每日) (3)通“僵”,僵硬的意思。 (4)回答(或:答应)
2.(1)介词,被。 (2)动词,是。 (3)连词,相当于“原来是”。 (4)副词,大概。(学生解释对了即可,不答词性暂不扣分)
3.(1)心里这样想,那么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真变成鹤了。
(2)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4.将夏蚊看成白鹤 草丛拟作树林 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或:勤学好问)
阅读古文,完成1~4小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临溪而渔 渔: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要点,并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4.《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
1.(1)捕鱼(钓鱼) (2)以……为快乐
2.(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2)树木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
3.①写太守与滁人游乐、宴饮至醉归的场景,②寄情山水(热爱自然),与民同乐。
4.提示: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阅读下文,完成1-5小题。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诵读文言文,要注意句中的停顿。用“/”画出下面句子中该停顿的地方。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与“齐之习辞者也”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楚王闻之B.吾欲辱之
C.婴闻之D.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联系语境,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所以然者何?
4.读了本文,你认为晏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就其中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要适当引用文中的原话)。
5.由这则历史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成语?请选择其中两个角度,各写出一个成语。
①从晏婴智斗而取胜的角度思考:
②从楚王密谋而惨败的角度思考:
③从环境影响人的角度思考
2.D
3.①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很会说话)的人。 ②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4.①机智善辩,富有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既捍卫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
②善于辞令,掌握分寸,寓刚于柔,
③沉着应对,足智多谋,善于思辨,巧妙运用了类比等。(引用文中原话略)(谈出任一点即可)
5.①针锋相对;足智多谋;有胆有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
②自作聪明;弄巧成拙等。
③潜移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选择任两条答对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土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面加点“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B.莲,花之君子者也
C.予渭菊,花之隐逸者也D.何陋之有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D.宜乎众矣(适宜)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简要回答问题。
(1)甲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赞美莲花品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1.D
2.D
3.(1)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没有嘈杂的音乐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我的身体劳累。
4.(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衬托莲之高洁;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