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纪昌学射》回答问题。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子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这矣。”
1.给下面句中的加点词注音。
①亚学视而后可。 亚: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③旬日之间,浸大也。 浸: ④既而儿醒,大啼。 既而:
⑤蒙乃始就学。 乃: ⑥众妙毕备。 毕: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纪昌是这则故事的主人公,作者为什么还写甘蝇、飞卫?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至少写出两方面)
1.①次、再 ②推辞 ③渐渐 ④不久,紧接着 ⑤于是,就 ⑥全,都
2.①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②你先学会不眨眼,然后才能跟你谈射箭。
3.要点:为下文写纪昌练就非凡的射击技术做铺垫。②强调名师的指导。
4.示例:①练好基本功,打好基础 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③踏踏实实,持之以恒 ④认真扎实,精益求精(有道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②余至扶风之明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示不忘一也/长烟一空B.以为休息之所/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为亭于堂之北/武陵人捕鱼为业D.五日不雨可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②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4.《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共通之处。
1.①题名,命名②第二年
2.D
3.①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很着急。②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
4.关心人民疾苦(2分,意思列即可。答“喜雨”给1分)与民同乐(2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表示喜庆。古代遇到喜庆,使以此题名于事物,表示不忘。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名字。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始营建官邸。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场所。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很着急。到了三月乙卯日下雨了,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却感到不满足。丁卯那天是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相互庆贺于衙院,商人相互歌唱于市场,农民相互喜悦于田头。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全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造成。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之:“如果五天不下雨,行么?你们一定会说:‘五天不下雨,麦子就长不成了。’十天不下雨呢?又一定会说:‘十天不下雨稻子就长不成了。’无麦无稻,年成就要饥荒,讼案增加而盗贼纷起,这样,我和诸位即使想游赏于这座亭中,办得到么?幸喜上天不遗弃下民,刚旱不久便赐雨于人间,使我与诸位能够相互舒畅地欢乐于亭中,这都是雨的恩赐啊!怎么可以忘记呢?”
阅读韩愈的《马说》一文,做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文段中表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千里马异于常马特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通“ 饲”,喂。 ②马鞭子,这里是用马鞭子打的意思。
2.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对统治者辱没人才的不满与愤懑。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做题。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博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尝语人曰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
3.你认为选文主要表现了江天一哪两方面的特点?
1.告诉,对……说
2.县令傅岩认为他才学奇异,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
3.人品质朴,酷爱读书。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段,做题。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选自《口2技》)
1.请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画三处)
于 是 宾 客 无 不 变 色 离 席
2.解释加点的词语,并再写出含有这个词语意思的一个成语。
不能名其一处也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文段中有关宾客的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1.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2.意思:说出
成语示例:莫名其妙、不可名状(任选其一,其它合乎题意者也可。)
3.两条大腿索索直抖,几乎都要争先恐后地逃跑。
4.通过侧面描写宾客的反应,更加烘托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精湛)。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段,做题。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或说肃曰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并说说鲁肃这样做的原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有的人
2.译文:(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而后分别了。
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文后习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 下车引之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君与家君期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元方的做法妥当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回头 代词,代元方
2 .意思对即可。
3.略。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文后习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与井中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
(2)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D(本文主旨是通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达到大治)
3.(1)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2)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4.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意思相同即可)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段,做题。
魏博节度使韩简性粗质,每对文士,不晓其说,心常耻之;乃召一孝廉讲《论语》之《为政篇》。翌日,语从事曰:“近方知古人淳朴,年至三十方能行立。”闻者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语从事曰 ②近方知古人淳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晓其说,心常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所叙故事讽刺了一种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告诉 ②才
2.不明白他们说的话,心中常常认为这是耻辱。
3.讽刺了望文生义、不懂装懂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