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吾妻之我者。 美:

②王之甚矣。 蔽:

2、翻译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第一段中的画线句,有何作用?

4、结合课文谈谈,邹忌的奏议,为何顺利地被齐威王采纳?

1、“认为……美”;  “被蒙蔽”(受蒙蔽)。

2、(1)我与城北徐公谁(哪一个)更美?

(2)能够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或答“让我听到的”),受下等赏赐。

3、具体地写出邹忌重视客观实际,思考、自责的细致过程,也是他从“蒙蔽”到“清醒”的过程;体现他明智、精细、认真的性格。

4、①邹忌采用设喻、暗示启发诱导齐威王,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②也遇见了能礼贤下士、企盼国强的明君齐威王。(意思对即可给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之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之已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馀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节)

①子卿:指苏武  ②虚心:一心向往  ③忽忽:发狂的样子 ④亲近:皇帝的近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陵与子卿 ②闻之已嫁矣

③武父子功德 ④诚

2.选出与“闻之已更嫁矣”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久之  B.单于使陵之海上

C.空自苦亡人之地   D.虽蒙斧钺汤镬,诚乐之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平素,向来  ②重新   ③通“无”,没有   ④以……为乐,对……感到快乐

2.D

3.臣子侍奉君主,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希望你不要再说了。(事、犹、恨、愿每个关键词半分,句子通顺一分)

4.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英雄(或忠君爱国),能结合选文进行分析再得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文中不仅写了滁人的游乐,还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1.(1)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2)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作乐趣。

2.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表达了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注释】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③次:次序。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⑤惠公:晋国国君。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杀马者皆惭而 去: (2)穆公得以解难 卒:

2、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秦 穆 公 尝 出 而 亡 其 骏 马 自 往 求 之 见 人 已 杀 其 马 方 共 食 其 肉 。

3、文章最后用“德出而福反”一句,对秦穆公作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怎样施恩于人的,又获得了怎样的回报。

4、从秦穆公的“施恩”与食马肉者的“报恩”中,你领悟到哪些道理?

1、(1)离开    (2)终于

2、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3、骏马被人宰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后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并战胜了晋国。

4、示例:(1)施恩不用图报;(2)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3)做人该以德报怨;(4)施恩就是积福;(5)人命大于天,不能因财而伤命。(言之成理即可,能答出两点,语句通顺则可得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1~5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至于夏水陵:    (2)王命急宣:    (3)属引凄异:

2.翻译下面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_____________。

4.人人都说三峡风光美,你认为三峡的的山水有什么样的美?请选取其中一个特点结合文章语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峡水流湍急,山势高峻,多少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水库正常蓄水后,一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将被淹没,张飞庙搬迁,白帝城变成“江上孤岛”,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巫山湖,神女溪,琵琶湖等新的自然景观。你如何看待这一改变,请结合你的知识积累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上,漫上  (2)有时  (3)接连不断

2.(1)如果不是中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即使乘着飞奔的骏马,驾着疾风,也不觉得快。

3.《水经注》,郦道元。

4.从三峡的山和水中选取一个特点,找出相应的语句简析即可。例:三峡的水非常清澈,从文中“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我们就可以看到,三峡的水在春天和冬天,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绿树青山,引人入胜。

5.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参考示例:我认为这样的改变符合历史的发展。虽然有些自然景观被淹没了,但是又有新的景观形成。事物总是新旧交替发展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做了大量工作来保护文物,如张飞庙搬迁。而三峡大坝的建成,本身也是中国人留给世界的一项巨大工程,所以我认为这样的改变是好的。

阅读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哭,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节选自《口技》

(乙)戊午闰月除日,有为角抵之戏者设场溪树之下。一男子登焉,乃接木为蹻,距地八尺许,一男子履其上,傅粉墨,挥扇杂歌笑,阔步坦坦,时或跳跃,后更舞大刀。最后设软索,高丈许,女童履焉。手持一竹竿,两头载石如持衡,行至尽处,辄倒步,或仰卧,或一足立,或偃行,或负竿行如担,或时坠挂复跃起。下鼓歌和之,为时最久,可十许刻。女下,妇帕蒙双目为瞽者,番跃而登,作盲状,东西探步,时跌若坠,复摇晃似战惧,久之乃已。方登场时,观者见其险,咸为之股栗,毛发竖,目炫晕,惴惴惟恐其倾坠。观者视场上人,皆暇整从容而静。此皆诚一之所至,而专之于习。

——节选自《九牛坝观觝戏记》

注:①角抵:古代一种技艺表演,类似今天的摔跤,也泛指杂技。 ②蹻:高跷。 ③履:用脚踩。 ④傅:涂、抹。⑤持衡:保持平衡。 ⑥瞽者:盲人。 ⑦暇整:紧张之中能保持镇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中力拉崩倒之声( ) ②几欲先( )

③距地八尺( ) ④时跳跃 )

2.下列每组加点字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久之乃 ②惧其不

B.①最后设软 ②妇帕蒙双目为瞽者

C.①惴惴惟恐倾坠 ②曾益所不能

D.①设场溪树之下 ②公与之乘,战长勺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者见其险,咸为之股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题:

(1)甲乙两段文字画线句对听众的神色、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甲文相比,乙文除了对艺人的表演进行精彩的描写外,还揭示了演员成功表演的原因,其原因是 (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

1.夹杂  逃跑  多(表约数)  有时

2.B 

3.①人有一百只手,手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一处。②观众看了表演者的危险动作,都为此大腿发抖(战栗)。

4.①运用侧面描写,更能突出口技和杂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②此皆诚一之所至,而专之于习。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由是先主遂亮 ( ) (2)将军枉驾顾之 ( )

(3)常官佣书以供养 ( ) (4)能久事笔研间乎 ( )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3.请分析一下两段文字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有何异同。

1.(1)拜访  (2)应该,应当。  (3)被。 (4)怎么。

2.(1)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2)在家常勤勉地干些苦活儿,不以劳累下贱为耻辱。

3.相同点:两文对人物都采取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其余为侧面描写。不同点: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人物外貌和行为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有对人物的行为、语言描写,但无外貌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行为描写又有语言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行为描写。(从不同角度分析均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乙】有口技者,佚其姓氏,衣败絮,履脱底,尝手持抚尺往来于松江。松江某绅宴会无所乐,客请以口技进,绅欣然,则默默无对,木立于旁。绅仰首笑曰:“客能乎?”曰:“能也。”曰:“客何能?”曰:“无不能也。”绅一笑置之,命尽奏其所能。卖技者乃揖众客曰:“吾技虽贱,然不凝神肃听,则请毋奏之为愈也。”一座诺之。卖技者趋入帏,抚尺一下,阖室寂然。忽巨狮出谷声,众人惊呼声,村下群犬惊惶声,狮默然喘息声,犬奔走乱吠声,狮惊吼声,逃遁声,犬奋追声,村人旁观鸣掌呼笑声。至此又一抚尺,四座俱寂,卖技者启帏出矣

(节选自《清稗类钞》)

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力拉崩倒之声 时时而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

B.不能其一处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 (《陋室铭》)

C.有口技者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者 (《出师表》)

D.忽巨狮出谷声 操蛇之神之 (《愚公移山》)

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骈死槽枥之间

B.一座诺 览物情,得无异乎

C.命尽奏所能 真无马耶

D.客请口技进 属作文以记之

3.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B.又夹/百千/求救声

C.命尽/奏其所能D.村下/群犬/惊惶声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2)尝手持抚尺往来于松江。

5.根据文章的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1)乙文中“有善口技者。”中“善”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甲、乙两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 ,其作用是

1.D   

2.A 

3.C

4.(1)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地指出一种声音来。

(2)(口技者曾经 着一把抚尺松江府附近表演。

5.(1)是全文的文眼,统领全文。

(2)划线句子描写了观众的反应,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高超。

[译文]

从前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没人知道他的姓名了,穿着破败的棉絮,鞋底都掉了。他曾经拿着一把抚尺在松江府附近表演。松江一个财主家宴会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以愉悦宾客的,口技艺人请求让他表演口技。财主同意了。口技艺人进来以后默然站立,木头一样站在旁边。财主仰头大笑,问他“你能表演口技么?”口技艺人说:“能。”财主又问:“能模仿什么声音?”艺人说:“什么都能模仿。”财主笑了笑,让他尽其所能来表演。口技艺人对大家作揖说到:“虽然我的技艺卑贱,但是如果不屏息凝神,安静的听,大家还是不要让我表演了”。众宾客都答应了。口技艺人走入帏帐里面,敲了一下抚尺,整个屋子都安静下来。忽然,听到有大狮子走出山谷的声音,狮子似乎得病了,哀号着。村中的狗都惊慌地叫了起来。狮子则在暗中喘息着。狗在来回奔跑着,乱叫不已,狮子惊恐的吼叫着,随即逃去。村里的狗则奋力循声追击。村中旁观的人则抚掌大笑。这时候,又是一声抚尺响,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口技艺人拨开帷帐走了出来。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选出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衾拥覆(用)B.无奔走劳矣(的)

C.同舍生皆绮绣(被褥)D.四支劲不能动(僵硬)

2.将“无冻馁之患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

3.第一段写作者 的艰苦,按顺序分别写了 ____ 等四个方面的艰苦情形。

4.通过学习本文,结合你自己的求学经历,谈谈本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   (抓住关键词语翻译,意思对即可)

3.求学,行、住、食、衣

4.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从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学习态度等任一角度谈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秩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翁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得,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用不超过6个字的句子概括2、3段文字大意。

(1) (2)

2、第2段,邹忌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事设喻,将国事和家事联系起来,达到讽谏的目的。他是如何委婉劝说齐威王的?试解说。

3、第3段 三个时间词语表明齐威王纳谏除蔽的过程。成语 就是出自本文。

4、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

启示

1、(1)  邹忌入朝讽谏   (2) 齐王下令进谏      

2、邹忌抓住私事和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由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使自己受蒙蔽类比因宫妇左右私,朝廷之臣畏,四境之内求以致齐王受蒙蔽之深,从而达到了委婉讽谏的目的。

3、令初下  、 数月之后  、 期年之后 , 门庭若市 。

4、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两个要点)。

5、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提出 建议,注意语言的委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