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熬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来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檀弓下》

1.解释加点的词。

①万钟与我何 加: ②妻妾之 奉:

③黔敖食于路 为: ④以待饥饿者而之 食:

2.翻译。

①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

②从来谢焉,终不食而死。

译:

3.甲文中的“本心”指 ,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手法。

1.①带来好处            ②侍奉           ③准备           ④使……吃

2.①过去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②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3.人本来的善良之心(或“天良”“天性”)    对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登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略无 ②沿阻绝

湍绿潭 引凄异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3.三峡四季中江水的不同特点是什么?

答:

1.①通“缺”,断缺。②逆流而上。③白色。④连缀,连续。

2.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或月亮的。②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夏季江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春、冬季着意突出青山绿水,回清倒影,泉水瀑布的美丽景色。秋季通过写林寒涧萧,高猿长啸,哀转久绝突出三峡的凄清悲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是一种什么“笑”?司马懿为什么“笑”?

答:

2.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3.从诸葛亮使“空城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

1.是一种先是怀疑继而轻蔑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冒这么大的险。

2.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3.无标准答案。示例:战争中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大智慧来源自生活中的知识积累、胆识过人以及能当机立断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甲】山川之关,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之:山川美 实是欲界仙都

B.是:斯陋室 故谋闭而不兴

C.与:念无为乐者 未复有能其奇者

D.寻:张怀民 寻病终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一5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袢、允之任也。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我们本册学过的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中对其杰出的才能进行了介绍。

2.选出下列全是表示作者自谦之词的一项是 ( )

A.卑鄙 布衣B.臣 驽钝C.卑鄙 驽钝D.臣 布衣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这也是作者向陛下提出的一条重要建议。另外两条建议是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

5.第一段中的“计日而待”,与现在常用的____________这个成语意义相近,字数相等。第二段中隐含着一个故事,试用另一个成语概括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诸葛亮;《隆中对》

2.C

3.①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②所以临去世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4.“开张圣听”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指日可待;三顾茅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皆之___________________

其马胡骏马而归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月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人具鸡黍 此独以跛,父子相保

B.丁壮者弦而战 下车之。

C.此独跛故,父子相保 徐喷烟。

D.暮而果大其财 马无故而人胡。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是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出处,它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精通术数的人;安慰;带领;经过。

2.B

3.①这怎么就不会变成福呢?②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死的有十分之八九。

4.塞翁失马,安(焉)知非福;不要孤立静止地看事物,坏事在一定情况下会变成好事,反之,福事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变成灾祸,福和祸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蔫。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清涟而不妖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甲)文段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 ;(乙)文作者通过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的思想感情是

1.①交错相通            ②洗涤

2.①又走了几十步,突然(交得)开阔敞亮。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世外桃源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大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欲借而不敢言 焚之

2.这则短文通过 一事,赞叹了他 的品德。

1.①想 ②于是,就

2.阮光禄焚车    助人为乐(大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选自《岳阳楼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朝夕阴,气象万千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段所写景物的特点是 ;请对(乙)文段中画线句写法上的特点加以赏析。

1.①日光            ②这里指飞奔的马

2.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②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3.雄伟(或:雄壮等)该句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大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做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选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3.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向西

2.那声音清脆响亮,很久才消失。(大意对即可)

3.欣赏自然美景的喜悦之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