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各组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

A.谓:谓康瞧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B.刺:夫专诸之刺王撩也能面不刺寡人之过者

C.若:若士必怒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尝: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予尝求古仁之心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秦王从“佛然怒”到“色挠”的脸色变化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念蓄,请揣摩文中画线句子,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①平民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②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3.反衬作用(或:侧面表现唐雎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形象。如答表现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类似意思给分)

4.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秦王)同归于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3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委而去 (到… … 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天下之所顺(用、靠)

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_______。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小题。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清朝艺苑》

[注释]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书 释:

(2)呼老兵道边酒垆 诣:

(3)其风土 咨:

2.翻译下面的语句。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面文段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 )

A.交友B.考察C.读书

4.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放下(2)到(3)询问

2.示例: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

3.A

4.勤奋、严谨、专注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1~4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郑龙谏勿伤百姓

赵简子出畋,命郑龙射野人,“使毋惊吾鸟。”

龙曰:“吾先君晋文公伐卫,不戮一人;今君一畋,而欲杀良民,是虎狼也。”

简子曰:“人畋得兽,我畋得士。故缘木愈高者愈惧,人爵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

(选自《金楼子》)

【注】①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正卿。 ②野人:农夫。 ③晋文公:即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④卫:春秋时的卫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邹忌八尺有余

(2)臣知不如徐公美

(3)王之甚矣

(4)赵简子出

(5)故木愈高者愈惧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人爵愈贵者愈危。

3.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4.同样是“谏”,邹忌和郑龙采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

1.(1)长,身高  (2)确实 (3)受蒙蔽而不明 (4)打猎  (5)攀援、爬(树)

2.(1)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2)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人的爵位(地位)越高就越危险。

3.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4.邹忌用的是曲谏——委婉规劝;郑龙用的是直谏——尖锐批评。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亭亭净 ②陶后有闻

③而之不可 ④莫能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

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体兼彩,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其主不能守

B.纯情韵胜 皆美于徐公

C.花富贵者也 辍耕垄上

D.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子好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1.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

2.B

3.A

4.(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5.B

6.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7.洁身自好    高洁(意思接近即可)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1—4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节选自《庄子·秋水》)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鱼之乐也 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矣 苟性命于乱世

C.子非鱼也 国不以山溪之险

D.子曰“汝安知鱼乐”归而岩穴暝

2.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知濠上也

A.公与乘B.杀以应陈涉C.何陋有D.择其善者而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答:

1.A

2.C

3.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4.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也可以一同欣赏两位,理由综合以上所述即可。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1—3题。

戴震难师 段玉裁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是年:指戴震十岁这年,即1733年。 ③就傅:跟随老师 ④为:是 ⑤ 非常:不寻常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数千言不肯休( )(2)相几何时矣( )(3)师无以(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3.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答:

1.(1)每天(或:每日) (2)距(或:距离) (3)答应(或:回答)

2.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或:勤学好问)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秦王然怒 (2)公亦闻天子之怒乎

(3)秦王色 (4)长跪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1.(1)盛怒、愤怒(2)曾经(3)屈服(4)道歉

2.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东坡食汤饼①

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可食 (2)徐黄门曰 (3)秦少游

2.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

A.录毕,走送B.缘溪行,忘路远近

C.吾妻美我者,私我也D.辍耕垄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

1.(1)吃(2)告诉、对……说(3)听说、听见

2.A

3.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4.豁达(乐观、洒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录毕,送之( ) ②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③媵人持汤灌( ) ④左佩刀,右备容( )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加冠 宋成列

B.、慕圣贤之道 杀数人,胡虏

C.、足肤皲裂不知 久乃和

D.、获有所闻 士不尽饮

3、翻译下面句子。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5、本文与《黄生借书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其共同之处,请概述。

答:

1、①跑(赶快)   ②等待   ③浸泡   ④气味 香气

2、A

3、①(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②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第①题“辞、色”的翻译应注意互文义,即“降辞”“降色”;第②题要注意“以”字,“口体之善”的翻译) 

4、①刻苦学习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

5、都表达了鼓励晚辈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