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回答1-4题

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土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⑵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⑶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臧否: ②卑鄙:

2.根据文段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说出第⑴段中作者分析形势指出的不利客观因素和有利因素(用原文回答)

答:不利因素是

有利因素是

②概括说出⑴⑵段中作者向“陛下”提出的两条建议。

答:(1)

(2)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译:

4.概括说出第⑶段作者追忆了那两件事(每件事只限用四个字)。

答: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1.①表扬批评;②谦辞,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2.①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②(1)开张圣听(2)内外统一,执法公平

3.①这实在是(国家)处境艰难形式紧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②(先帝)三次来到草屋中看望我。

4.三顾茅庐或知遇之恩,临危受命。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第1-3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政通人景明    B.不以物  不自胜

C.百废兴 别匠心 D.吾谁与  满载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属予作文以记之。

翻译:                                 

⑵是进亦忧,退亦忧。

翻译:                                  

3.滕子京是否符合作者笔下“古仁人”的标准?结合选段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答:

1.B   

2.⑴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⑵这样(他们)在朝为官也忧心,退居江湖也忧心。

3.符合。示例:滕子京被贬偏远的巴陵郡,但仍能忘怀个人得失,造福一方百姓,取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政绩,正体现了古仁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崇高境界。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第1-3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无从书以观   致:         

⑵礼愈      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作者求学时遇到了“无书之难”和“无师之难”,结合选段说说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1.⑴得到;⑵周到

2.①前辈德高望重,②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屋子,③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脸色放温和些。

3.①借书、抄书;②守约还书;③远寻求师;④诚心求教

阅读《岳阳楼记》,回答1—5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句中加点词。

A.春和: B.宠辱

C.而长烟一空 : D.不物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原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翻译:

②原文: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

3.阅读第二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句中“此”指的文句是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句在文中的作用?

4.读过全文,你觉得“迁客骚人”与“古仁人”有什么本质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文中的哪两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日光          B.都            C.或许        D.因为 

2.①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②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为下文的写景抒情铺垫,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

4.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1~4题

孟浩然,字浩然,裹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日:“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 (选自《新唐书》)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喜人患难 通“拯”,拯救

B.年四十,游京师 才

C.于太学赋诗 尝试

D.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至京师 一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赴/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维以实/当窗理云鬓,镜贴花黄

C.朝宗怒,行/朝白帝彩云间

D.君与韩公有/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何惧

B.启窗观,雕栏相望焉

C.年且九十,面山

D.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

4.下列句子中翻译错误一项是:

A.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你不要求做官,但我并不曾抛弃你,为什么要诬蔑我呢。

B.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

皇帝问其他的诗,浩然再次拜见,自己诵读所写的诗。

C.会故人至,剧饮欢甚

恰逢他老朋友来了,一起畅饮,非常高兴。

1.C       2.C       3.D      4.B

阅读下面三部分文字,完成1—4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守归而宾客也( )

(2)余至扶风之明年 ( )

(3)既而弥月不 (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2)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译文:

3.《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 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 有共通之处。

4.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句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答:

1.(1)跟从,随从  (2)第二年  (3)下雨

2.(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

3.关心人民疾苦(意思对即可)  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4.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造饮辄尽,在必醉B.既醉而退,不吝情去留

与人行,相委而去 不若孀妻弱子

C.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D.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故人不独其亲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文: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3.欣赏文中插图,说说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

答:

4.根据下面句子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五柳先生的衣食志趣再现出来。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答:

1.B。

2.①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工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读书适意,醉酒怡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

4.示例:挡不住风雨的简陋居室冷清寂寞,破旧不堪的粗布短衣补丁无数,常常空空如也的锅碗瓢盆一贫如洗,但他却安然自若,不改己志。

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愚公移山》(节选)《列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 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山北之塞( ) (2)固不可( )

(3)甚矣,汝之不( ) (4)虎亦卒去(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Ⅹ”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映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4.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苦于(2)通(3)通“慧”,聪明(4)不久

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3、A×  B×  C√ D√

4、提示: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能就一篇文章谈感想即可得满分)

阅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完成1一5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任选两小题)

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② 属作文以记之:

滁皆山也: ④ 寒暑易节,始一焉: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 日星隐眼,山岳潜形

3.第三.四段写景是为了表达哪两种人的思想感情?这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

4.“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是哪类人?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怎样的态度?

答:

5.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1.① 持.执  ② “属”通“嘱”③环绕④ “反”通“返”(任选两小题,多选按顺序评卷)
2.① 这就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②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3.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4.古仁人    要点:安慰.劝勉(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1—4题。

①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头地耳(撞)

B.长跪而之曰(感谢)

C.休降于天(不祥)

D.大王闻布衣之怒乎?(曾经)

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对其“潜台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B.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C.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倒下的尸体只有二人,流血不过五步之远,天下人也不用穿丧服。今日就是这样。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靠五十里的土地能够生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你这样的勇士呀。

3.“秦王色挠”的直接原因是

A.听了唐雎介绍了古代几位布衣之士的英雄行为。

B.唐雎要效法那几位古代贤士,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以死相拼。

C.想到老百姓发怒时摘了帽子用头撞地的样子。

D.韩国、魏国都灭亡了,而安陵凭借五十里土地得以生存的事实。

4.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B.第①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C.第②段写秦王终于屈服,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故事的结局部分。

D.第②段写秦王的阴险狡诈,表面屈服,实际还想威胁唐雎。

1.B  2.C          3.B           4.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