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湖心亭看雪》选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①焉得有此人 更: ②是金陵人,此 客:

其远出海行 方: ④少闲人 但:

2.翻译下面句子。

①雾淞流砀。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运用恰到好处,请写出它好在何处。

4.柳宗元的《江雪》是从视觉着眼描写江天大雪,本文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从 来写的。

5.写出这篇文章描写雪景文字的特色。

1.①还  ②客居           ③当……时           ④只是

2.①冰花一片弥漫。  ②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

3.“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4 .听觉

5.这篇文章写西湖雪景的文学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阅读《公输》选文,回答问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悦。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之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于鲁( ) ②请之( )

而去之( ) ④不可谓知类( )

2.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知不争 ②杂然前陈者

B.①公输盘楚造云梯之械 ②吾从北方闻之

C.①愿借子杀 ②呼尔而与

D.①吾义不杀人 ②国不以山溪之险

3.翻译句子:

①夫子何命焉为?

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4.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墨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用原文回答)

5.墨子抓住公输盘哪句话加以批驳?

6.“公输盘服”一句中的“服”字有何作用?

1.①出发,起身  ②解释    ③放弃   ④明白事理

2.C

3.①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②损失不足的而争夺有余的。

4.①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②请献十金。

5.吾义固不杀人。

6.“服”字表明了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4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

A.手自录B.逆旅主人

C.无鲜滋味之享D.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同舍生皆绮绣 被:

(2)衾拥覆 以:

(3)右备容 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4.概括出作者成年后为求学所经历的困难。

1.答案:C    评分:本题2分。

2.答案:⑴被:同“披”,穿着   ⑵以:用    ⑶臭:气味   

3.答案: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有名望的人来和自己相交往(请教)。

⑵背着箱子,拖着鞋,在深山巨谷中行走。

4.答案:路途艰难   老师严厉   衣食不足。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第1—4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而往 发夕至 B.溪而渔 如大敌

C.杂然而陈者 勇往直 D.水而石出 花流水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交错:

已而夕阳在山 已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

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4.选段多处提到“乐”,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太守、游人和禽鸟的快乐之因。

答:

1.答案:C  

2.答案:⑴交相错杂;⑵不久。

3.答案示例: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⑵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感到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或: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  

4.答案:⑴太守快乐之因:琅琊风景优美;愿意与民同乐(或:看到游人快乐)。⑵游人快乐之因:跟随太守游玩(或:自由自在的游玩)。⑶禽鸟之乐因:游人离开,树林空旷。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1--4题。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旷神怡 古仁人之

B.把酒风 如大敌

C.春和明 触生情

D.而长烟一空 异二者之为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暮冥冥 薄: 国怀乡 去:

⑶沙鸥翔 集: ⑷锦游泳 鳞: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⑴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翻译:

⑵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

4.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选文第①段从 、昏暗破败的情景和 三个方面写出了“满目萧然”,第②段从风和日丽的景象、万物复苏的情景和 的气氛三个方面写出了“心旷神怡”。两段文字共同表现了迁客骚人 的思想感情。

1.答案:B  

2.答案:⑴薄:迫近   ⑵去:离开    ⑶集:栖止   ⑷鳞:指鱼

3.答案:⑴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圆玉。

⑵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4.答案:风大浪高的景象  孤寂凄凉的气氛  欢快祥和的气氛  表现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思想感情。

阅读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岳阳楼记(节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连月不 开:

(2)宠辱 偕: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前人之述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沙鸥翔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具体体现“二者之为”的短语是 。“二者之为”都表现了一种 的胸怀。(用原文回答)

1.答案:(1)放晴    (2)一起

2.答案:(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3.要点:①“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②“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

4.答案:感极而悲(者)    喜洋洋(者)     以物喜,以己悲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第1—3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未尝稍降辞

白玉之环: 腰

2.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翻译:

  ②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翻译:

3.从全文看,文末划线句子中,作者所说的“专”指哪些内容?请概括回答。

1.①脸色(神色)②(腰里)挂(着)(或:挂在腰间)

2.①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②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旧棉袍、破衣衫,生活他们当中,可我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想法。

3.答案要点:①家境贫寒借书苦读,②历尽艰难求师问道,③不慕奢华以学为乐。

阅读文言文,回答1-4题

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土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⑵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⑶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臧否: ②卑鄙:

2.根据文段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说出第⑴段中作者分析形势指出的不利客观因素和有利因素(用原文回答)

答:不利因素是

有利因素是

②概括说出⑴⑵段中作者向“陛下”提出的两条建议。

答:(1)

(2)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译:

4.概括说出第⑶段作者追忆了那两件事(每件事只限用四个字)。

答: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1.①表扬批评;②谦辞,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2.①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②(1)开张圣听(2)内外统一,执法公平

3.①这实在是(国家)处境艰难形式紧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②(先帝)三次来到草屋中看望我。

4.三顾茅庐或知遇之恩,临危受命。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第1-3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政通人景明    B.不以物  不自胜

C.百废兴 别匠心 D.吾谁与  满载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属予作文以记之。

翻译:                                 

⑵是进亦忧,退亦忧。

翻译:                                  

3.滕子京是否符合作者笔下“古仁人”的标准?结合选段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答:

1.B   

2.⑴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⑵这样(他们)在朝为官也忧心,退居江湖也忧心。

3.符合。示例:滕子京被贬偏远的巴陵郡,但仍能忘怀个人得失,造福一方百姓,取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政绩,正体现了古仁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崇高境界。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第1-3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无从书以观   致:         

⑵礼愈      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作者求学时遇到了“无书之难”和“无师之难”,结合选段说说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1.⑴得到;⑵周到

2.①前辈德高望重,②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屋子,③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脸色放温和些。

3.①借书、抄书;②守约还书;③远寻求师;④诚心求教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