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6题。

桑怿①传(节选) 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力 过 数 人 而 有 谋 略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缚( ) (2)走( ) (3)善( )

3.说说文中画线句“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概括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

5.面对受灾的民众,桑怿是如何救助的?请用原文回答。

6.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

1.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2.(1)绑,捆绑 (2)跑,逃跑 (3)善于,擅长

3.但桑怿并没读过多少书,然而,他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情理。

4.桑怿在襄城独自杀死了几个盗贼井捉拿了其余盗贼,汝旁县也因此没有盗贼了。

5. (1)以舟载民  (2)聚其里人饲之

6.略。示例:(1) 有勇有谋,既健且勇;(2)体恤民情,仗义疏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恬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治驼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注释:躧,xǐ,以足跳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凄神骨( ) ②其境过清( )

③自能治背驼( ) ④吾治( )

⑤可朝治而夕如( ) ⑥其子欲呜官( )

⑦我治驼( ) ⑧管人直(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躧焉。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重在写景,请说出景后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重在记事,请写出事中之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使……寒冷  ②因为 ③介绍  ④请  ⑤箭  ⑥之于  ⑦职业  ⑧只

2.①(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水两岸的形势犬牙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②(医人)将一片板放在地上,让驼者卧在上面;又将另…片板压在驼者身上,接着就在上面跳踏。

3.甲文段作者表达了自己孤寂悲凉的心情。

4.乙文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如果放弃了根本目的,就毫无意义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落,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山川之荚,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加点的词。

①猛浪若 奔: ②负势竟 上:

③猿则百叫无 绝: ④沉竞跃 鳞: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

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

3.甲乙两文在描写山和水时都抓了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山的 和水的

1.【答案】①(马一样)飞奔 ②向上 ③停止④鱼  

2.【答案】①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②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答案】奇 异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一战。战则请。”

公与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

B.①弗敢加也,必以 ②小未孚,神弗福也

C.①可以一战。战则请 ②择其善者而

D.①公与之,战于长勺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能察,必以情 ②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B.①忠之属也。可一战 ②固国不山溪之险

C.①登轼望之 ②先天下之忧

D.①吾视辙乱,望其旗靡 ②真无马邪

3.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C

2.D

3.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4.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景清倜傥,领乡荐,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旦即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此相戏耳

注:①领乡荐:古代称乡试中试为领乡荐。②祭酒:又称国子监祭酒,封建时代县里管理教育的官员。③业书:学习、自修的书。④辄卷:全书。

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吾以子珍秘太甚,特此相戏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你能看出景清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因为你过于珍爱这本书,所以特意用这个办法戏弄你(与你开个玩笑)罢了。

2.景清是一位洒脱不羁勤学强记肯于帮助朋友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一4题。

楚人养狙

刘基

①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②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③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④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帷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选自《诚意伯文集》卷二,有删节

注:①狙(jū):猕猴。②部分:此处指分派。③寤:同悟。④术:权术。⑤道揆:法度,准则。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山之果,公所与 树:

(2)其夕,相与狙公之寝 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楚有养狙以为生者

②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①使老狙率以山中

②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不给,则加鞭棰焉

②余尝求古仁人之心,异二者之为

①言未,众狙皆寤

克,公问其故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4.本文通过楚人养狙的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1.(1)树:种植。(2)俟:等待。

2.B ( A①“以”是介词,“为”是动词,“以为”可译为“把(养狙)作为”;②“以”与“为”组合成“以为”,动词,认为。B均为动词,到……去。C(1)“或”是代词,可译为“有的”;②“或”,副词,或许,也许。D①形容词,引申为尽、完。②副词,已经。)

3.(1)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依靠他并被他驱使呢?

(2)世上也有依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大概就像狙公一样吧?

4.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是迟早要遭到__而灭亡的。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完成1—4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衩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请广于君( ) ②岂五百里哉( )

③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④寡人矣 ( )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3、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易地”。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 ”,列举了专诸刺王僚、 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 ”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

4、阅读全文,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某一特点。

安陵君: 秦王: 唐雎:

1、①扩充  ②只,仅仅  ③平民  ④明白,懂得

2、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3、天子之怒  聂政刺韩傀  要离刺庆忌    挺剑而起

4、知人善任  恃强凌弱(色厉内荏、骄横狂暴、阴险狡诈)  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勇于献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1)沿溯阻绝。沿;___________(2)多趣味。良:___________

(3)直视无。碍:___________(4)窥谷忘。反: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4、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顺流而下(2)确实,实在(3)阻碍,障碍(4)返回

2.(1)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2)烟雾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同样的颜色。

3.B

4.示例:

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

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悔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比较阅读【甲】【 乙】 两个文段,完成第1一5题。

【甲】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自《 庄于· 秋水》 )

【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 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 ,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4)。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5)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 庄子· 徐无鬼》

【注释】 (1)大隗(wěi ) 传说中的神名。(2)具茨:山名 (3)涂:同“途”,路。(4) 辞:谢绝。(5)奚:何,什么。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秋水 (2)河伯始其面目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 (4)亦去害马者而已矣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1)河伯始旋面目 (2)亦去害马者而已矣

B.、(1)望洋向而叹曰 (2)知具茨之山乎

C.、(1)河伯欣自喜 (2)曰:“。”

D.、(1)于焉 (2)进亦忧,退亦忧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弋汉语。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5、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1、(1)按时  (2)穷尽,尽  (3)拜见,拜访  (4)正好,恰好

2、D

3、(1)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或听到道理很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2)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4、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

    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他们都善于反思。

5、示例:黄帝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虚心向他人请教,要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1~5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而去之 (委: ) (去: ) ②亲戚之(畔: )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委:放弃     去:离开     ②畔:通“叛”,背叛

2.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关键词“非”,不是;“池”,护城河。关键词翻译正确给分)

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关键词“至”,极点;“顺”,归顺,服从。关键词翻译正确给分)

5.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