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______”,其妻“______”,甚至邻人之遗男也“______”;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______”。(用原文填空)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1.靠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2.杂然相许  献疑  跳往助之  笑而止之。

3.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之 称: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卿父 法:

2.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行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1.(1)称赞,赞许  (2)效法。

2.老父在太丘 | 强者绥之以德 | 弱者抚之以仁 | 恣其所安 | 久而益敬。

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令尊在太丘县认职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如出一辙,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1~3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潭中鱼百许头

(2)佁然不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水尤清冽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1.(1)大约

(2)呆呆的样子

2.(1)水格外清凉。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此题答案多元化。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的给满分。答出其中一方面的则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________”,邻人之遗男也“______”;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1.靠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2 .杂然相许  献疑  跳往助之  笑而止之。

3.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之  称:___________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卿父 法:___________

2.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1.(1)称赞,赞许  (2)效法。

2.老父在太丘 | 强者绥之以德 | 弱者抚之以仁 | 恣其所安 | 久而益敬。

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令尊在太丘县认职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如出一辙,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回答1—4题。

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鲜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pān )B.、出泥而不染(xū)

C.、清涟而不妖 (zhū)D.、可远观而不可玩焉(xiè)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1)香远清 益: (2)亭亭净 植:

(3)陶后有闻 鲜: (4)乎众矣 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

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答:

1.D

2.(1)益― 更(更加)   (2)植― 立(树立)   (3)鲜― 少   (4)宜― 应当(应该,当然)

3.(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4.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垄上,怅恨久,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司马迁《陈涉世家》

(乙)蜀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彭端淑《为学》

1.与“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B.辍耕垄上

C.蜀鄙有二僧D.西蜀去南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苟富贵,无相忘。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两段文字都写到了“志”,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1.答案:B

2.答案:(1)如果谁富贵了,不要忘记我们。

(2)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3.答案:甲文侧重于要树立远大志向,乙文侧重于用行动实现自己的志向。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父母存 惧 (2)俯不于人 怍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由孟子的“三乐”,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所说的人生之“乐”,请写出一句。

1.答案:(1)都  (2)惭愧

2.答案:拥有天下有才华的人并教育他们,(这是君子的)第三乐。

3 .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阅读短文,回答1—4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 代文学家。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一或尽粟一石 之不能尽其材

B.故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土地平旷,屋舍俨

D.策之不以其之行也,天下为公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韩愈  唐

2.B

3.(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4.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J.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滁皆山也 环:

(2)醉翁之不在酒 意:

(3)野芳而幽香 发: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驾了“西南诸峰”、“ ”“ ”、“醉翁亭”等景物。

4.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 ②[商贾]商人。 ③[关征]查税征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围绕(环绕)   (2)情趣(意趣、兴趣)    (3)开放(开)

2.给它(亭子)起名(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称它(命名)的。

3.琅琊(山)    酿泉

4.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5.《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