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1—5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小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干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哄;斗,交战。②穆公:邹国国君。 ③有司:这里指官史。④仓廪(lǐn):粮仓。 ⑤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而去之 委: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

(3)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4)壮者散而四方者 之:

(5)之 戒: (6)君无焉 尤: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垒,天下顺之。

(2)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3、请从上面两篇短文中各找出一个成语,并说说他们现在的意思。

甲文:

乙文:

4、乙文中孟子的回答充分体现了甲文哪一句话的内涵?

5、甲文中孟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而乙文中的邹国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力的反面教材。请你联系历史与现实,再找一个正锄的例子来证明孟子的观点。(不少于50字)

1、(1)放弃。                  (2)泛指武器设备。                (3)限制。

(4)到,往。              (5)防备,警惕。                   (6)怨恨,归咎。

2、(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父母官,愿为父母官牺牲了。

3、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是符合道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反正义得到的帮助和支持会很少。若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可。

乙文:出尔反尔。现在的意思是说了不算或说了又变,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正面李子,即因得道多助而在战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如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须对“得道多助”,即战争取胜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 ②无案牍之劳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2.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

日:A.太阳B.白天C.日子D.每天,一天天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简答题: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1.①博学的人    ②使身体劳累    ③所以,因此

2.D

3.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②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

4.(1)诸葛庐(南阳诸葛庐)    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2)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

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山之□、山之□,让人们充分领略富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2.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 _ 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_ 的人生态度。

1.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急         高         险(峻;峭;陡)

2.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    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自《列子》)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山北之塞B.聚室而

前毖后 不而合

C.寒暑易节,始一反D.河曲智叟以应

不入虎穴,得虎子 羊补牢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B(商量。A、苦于/惩罚;C、啊/怎么;D、无/丢失)

2.首先必须是完整的句子,如果只是单独解词,则不给分。答对得分点,语句通顺则可满分。“且”,可以翻译为“将近”,“接近”,“快要”,“快到”,“快”,“差不多”;“面”可以翻译为“面对”,“面对着”,“面向”,“向着”,“对着”,“朝着”。

*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面对着大山居住。

*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人,年龄快到九十岁,对着山居住。

*北山有位长者叫愚公,年龄差不多九十岁了,面对山而住。

3.(1)意思上的相同点,: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不相信、置疑)。

(2)情感上的不同点,愚公妻、智叟的情感。

愚公妻是关心(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但是写出“关怀”,“爱护”不给分。智叟是轻蔑(挖苦,蔑视,轻视,讽刺,嘲讽,嘲笑,看不起,笑话)。

阅读短文,回答1—5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注释】①长烟一空;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浮光跃金:浮动的光闪着金色。这里写微波时水面的月光。 ③静影沉壁: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这里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壁:圆形的玉。④何极:哪有穷尽。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

(1)连月不 ( )

(2)春和明 ( )

(3)岳阳楼之观 ( )

(4)不物喜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1)第一.二自然段描绘了洞庭湖的三幅画面,依次是:______.晴天的湖景._______

(2)第三自然段中能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

4.请参照注释,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5.请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你的启示。

1.(1)(天气)放晴

(2)阳光(3)雄伟壮观(4)因为

2.(答案:这样,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3.(1)阴雨天的湖景  月夜的湖景    

(2)答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是进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答题示例:这个句子动静统一,视听结合,采用时偶.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月光下洞庭湖天水空阔,光影灵动,渔歌悠长,优美和乐的景象,形象丰富而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言之成理,语言流畅即可)

5.答题要点:(1)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2)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言之成理即可)

在历史上孔子、孟子一向以“孔、孟”并称。《论语》《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经典,记载了孔、孟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以及他们在修身、交友和学习方面的见解。

①《论语》《孟子》在什么时候被谁列入“四书”的?

答:

②下列句子反映了孔、孟怎样的思想或见解?

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答: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答:

①答:宋朝(南宋),朱熹。

②(1)答:宣扬刚正的人格。

(2)答:主张重视民心向背的民本思想。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杜畿传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三国志·魏书·卷十六》,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少孤,继母之 苦:

②荀彧之太祖 进:

③若意有所不尽,更来府 诣:

④亲自执经教授,郡中之 化:

2.与文中“畿亲见陈大义”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知之知之,不知为不知

B.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

C.行拂乱其所

D.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

3.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答: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杜畿幼年时死了父亲,因为孝顺继母被推举为官员,后来又被太祖加封为太守。

B.在河东执政的时候,杜畿对老百姓实行宽松优惠的政策,对他们之间的诉讼晓以大义,让他们尽量自己解决。

C.为了鼓励百姓都勤于农业生产,杜畿命令增加属县里所有孝子、贞妇、顺孙的徭役。

D.杜畿认为社会安定、物质富足之后,就要让老百姓习武修文,提高文化素质。

1.①苦:让(他)吃苦头或者虐待(他)。②进:推荐,举荐。

③诣:到。    ④化:教化。

2 .D

3.翻译:有这样好的官员,我们怎能不听从他的教诲呢?

4.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攻宋。子墨子闻,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节选自《公输》)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借子杀之 愿:希望

B. 公输盘不 说:通“悦”,高兴

C.吾义不杀人 固:坚决

D. 然胡不乎 已: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攻宋B.子墨子闻

扶苏数谏故 辍耕垄上

C.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D.知不争

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鸣之不能通其意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热心救世, 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1.C(固:应解释为“本来”)  

2.D(D项都是表转折, 解释为“但”“却”;A项前句“以”解释为“拿”“用”,后句“以”解释为“因为”;B项前句“之”解释为“这件事”,后句“之”解释为“到”、“往”;C项前句“于”解释为“在”,后句“于”解释为“对”)

3.C(公输盘并没有“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者过

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中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到传》)

【注释】

①三晋之兵:这里专指魏军。②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用急行军走百里去争取胜利,会使上将遭到失败(因与后续__脱节) 。③白:使……露出白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使田忌而往 将:率兵

B.士卒者过半矣 亡:死亡

C.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D.乃钻火之 烛:照亮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 请归纳回答,并写出相应的依据( 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亡:逃亡)

2.(1)善于作战的人会顺应(或“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并向(对我们)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它。

(2)孙膑估计(或“揣测”“计算”)庞涓的行程,晚上应该到达马陵。

3.(1)抓住魏军轻敌的弱点,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依据: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2)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伏击。依据: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题。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之 ( ) (2)宋人成列(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用原文语句答题。

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

1.(1)击鼓(击鼓进军)  (2)已经

2.(1)(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3.齐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

  (2)既济而未成列员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