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臣知不如徐公美 ( ) (2)今齐地方千里 ( )

(3)臣之妻臣 ( ) (4)寡人之耳者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原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3、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4、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1、(1)确定,的确(2)土地方圆(3)偏爱(4)使……听到 

2、译文:众大臣官员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受上等奖赏。

3、察纳雅言(开张圣听  咨诹善道))

4、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 。你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问“三余”之 (1)或 (2)意

1、利用“三余”勤读;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②董遇诲人不倦……)

2、(1)有的人  (2) 意思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宋太祖善待赵普

太祖时,赵韩王普为宰相,车驾因出,忽幸其第。时两浙王钱俶方遣使致书及海物十瓶于韩王,置在左庑下。会车驾至,仓卒出迎,不及屏也。上顾见,问何物,韩王以实对。上曰:“此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韩王皇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上笑曰:“但取之,无虑。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因命韩王谢而受之。韩王东京宅皆用此金所修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会车驾至( ) (2)但取之 (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4分)

(1)上顾见,问何物,韩王以实对。

(2)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因 命 韩 王 谢 而 受 之

4、宋太祖为什么要如此善待赵普?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对宋太祖这种做法,你如何评价?

1、恰逢、正赶上;  只

2、(1)皇上回头看见这些东西,便问那是什么,韩王按照实际情况来回答。

(2)如果知道是这样,应当上奏皇上并且退掉它们。

3、    因 ∕命 韩 王∕ 谢 而 受 之

4、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如答赞成,可从尊重人才角度来谈;如反对,可从滋长不良社会风气角度来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萧诚自务札翰,李邕恒自言别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萧疾其掩己,逐假作古贴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萧诣邕云:“有右军真迹,宝之己久,欲呈大匠。”李邕欣然愿见。萧故迟回旬日,未肯出也。后因论及,李固请见,曰:“许而不出,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既至,李寻绎久,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坐者咸以为然。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试更取之。”及觅,略开视,至床上,曰:“子细看之,亦未能好。”

(选自封演《封氏闻见记》,有删节)

[注]①札翰:这里指书法。②李邕:唐代书法家。③别:鉴别。④许:赞扬。

⑤右军: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⑥大匠:指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⑦迟回:指拖延。

⑧寻绎:这里指反复研究。⑨床上:指座榻。⑩子细:仔细。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朝夕把玩,令其故(陈旧)

B.、有右军真迹,之已久(珍爱)

C.、而不出,得非诳乎(答应)

D.、昨所呈数纸,幼时(文章)

2、翻译下列句子。

(1)坐者咸以为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中材料,对李邕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①在座的人都认为说得对 ②为什么说它是右军的真迹呢?鉴别力到哪里去了呢? 

3、说明李邕是一个虚有其名。知错不认错,又迷信权威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训而善飞,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之曰“放鹤亭”。

(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注]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②扉(fēi):门。③适:恰好。④陂(bēi):水边。⑤傃(sù):向、沿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

(2)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

(3)故之曰“放鹤亭”(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或翔于云表”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告之帝B.、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C.、皆以美徐公 D.、每自比管仲、乐毅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欣赏有误的一项是( )

A.、文段交代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具体描写了放鹤亭的特点。

B.、文段中所写之鹤很驯顺,善于高飞远翔,自由往来。

C.、文段描写了“异境”之景的开阔与变化,为写鹤设置了背景。

D.、从文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君尽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

1、①第二年  ②早晨  ③命名 

2、B     3、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鵮,子知之乎?夫鹓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子相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欲代子( ) (2)搜于中三日三夜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夫鹓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3.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

1.(1)做宰相 (2)国都

2.鹓鵮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甘甜的泉水不喝

3.庄子自喻为“鹓鵮”,这说明庄子是个志向高洁、淡泊利禄、厌恶功名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hàndà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李渔《芙蕖》

1.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及花既谢B.花开数日

C.有风既作飘摇态D.是我于花未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3.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芙蕖的可目之处?

1.C

2.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

3.花未开时,花开后,花朵凋谢后结实时。(或荷钱出水时,茎叶既生时,菡萏成花时,蒂下生蓬,蓬中结实时。)

课外文言文译文:

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1—5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小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干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哄;斗,交战。②穆公:邹国国君。 ③有司:这里指官史。④仓廪(lǐn):粮仓。 ⑤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而去之 委: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

(3)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4)壮者散而四方者 之:

(5)之 戒: (6)君无焉 尤: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垒,天下顺之。

(2)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3、请从上面两篇短文中各找出一个成语,并说说他们现在的意思。

甲文:

乙文:

4、乙文中孟子的回答充分体现了甲文哪一句话的内涵?

5、甲文中孟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而乙文中的邹国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力的反面教材。请你联系历史与现实,再找一个正锄的例子来证明孟子的观点。(不少于50字)

1、(1)放弃。                  (2)泛指武器设备。                (3)限制。

(4)到,往。              (5)防备,警惕。                   (6)怨恨,归咎。

2、(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父母官,愿为父母官牺牲了。

3、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是符合道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反正义得到的帮助和支持会很少。若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可。

乙文:出尔反尔。现在的意思是说了不算或说了又变,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正面李子,即因得道多助而在战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如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须对“得道多助”,即战争取胜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 ②无案牍之劳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2.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

日:A.太阳B.白天C.日子D.每天,一天天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简答题: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1.①博学的人    ②使身体劳累    ③所以,因此

2.D

3.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②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

4.(1)诸葛庐(南阳诸葛庐)    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2)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

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山之□、山之□,让人们充分领略富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2.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 _ 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_ 的人生态度。

1.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急         高         险(峻;峭;陡)

2.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    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