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4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选自《五柳先生传》)
[乙]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体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选自《六一居士传》)
1.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
②造饮辄尽 造:
③而屡易其号 屡:
④聊以志吾之乐尔 志: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
②是岂不为六一乎?
译:
3.“五柳先生”中的“五柳”和“六一居士”中的“六一”各指什么。
答:
4.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依然“晏如也”;欧阳修在“既老而衰且病”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号更为“六一居士”,我们从他们的做法中可以受到哪些启示。
1.①爱好,特别喜欢 ②往,到 ③多次 ④记
2.①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②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3.“五柳”指宅边五柳树;“六一”就是: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
4.陶渊明爱柳树,爱读书、喝酒、写文章;欧阳修爱好琴、棋、书、酒、金石,这些从正面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一种高雅的艺术情趣,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我们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艺术情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田子①为相,三年归休②,得金百镒③,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④。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⑤。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⑥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注释:①田子:指齐国田稷子。②归休:休假回家。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④致诚:做到十分诚实。致:表达,诚,真心。⑤馆:房舍,这里指“家”。⑥造朝:上朝。造,去。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得金百镒,奉其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退请就狱______________
③王贤其母,说其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一组是:
A.、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 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C.、以金赐其母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子其去之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本文后,请你任选其中一个人物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或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奉:供养 ②就:靠近,接近 ③贤:认为……贤慧
2、C
3、译: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这(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要译出判断句)
4、答:文中三个人物均可以选择,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于是鸱得腐鼠。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蹴尔而与之 ( )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③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观点广为后人赞同,请写出本文观点并给本文补充两个事实论据(不要只写人名)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一”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1、B C 2、①用脚踢 ②辩通辨 辨别③侍奉④停止 放弃
3、①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②今天为了所有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
4、观点:舍生取义
例如: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5、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2)今齐地方千里 ( )
(3)臣之妻私臣 ( ) (4)闻寡人之耳者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原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3、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4、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
1、(1)确定,的确(2)土地方圆(3)偏爱(4)使……听到
2、译文:众大臣官员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受上等奖赏。
3、察纳雅言(开张圣听 咨诹善道))
4、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 。你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或问“三余”之意 (1)或 (2)意
1、利用“三余”勤读;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②董遇诲人不倦……)
2、(1)有的人 (2) 意思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宋太祖善待赵普
太祖时,赵韩王普为宰相,车驾因出,忽幸其第。时两浙王钱俶方遣使致书及海物十瓶于韩王,置在左庑下。会车驾至,仓卒出迎,不及屏也。上顾见,问何物,韩王以实对。上曰:“此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韩王皇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上笑曰:“但取之,无虑。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因命韩王谢而受之。韩王东京宅皆用此金所修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会车驾至( ) (2)但取之 (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4分)
(1)上顾见,问何物,韩王以实对。
(2)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因 命 韩 王 谢 而 受 之
4、宋太祖为什么要如此善待赵普?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对宋太祖这种做法,你如何评价?
1、恰逢、正赶上; 只
2、(1)皇上回头看见这些东西,便问那是什么,韩王按照实际情况来回答。
(2)如果知道是这样,应当上奏皇上并且退掉它们。
3、 因 ∕命 韩 王∕ 谢 而 受 之
4、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如答赞成,可从尊重人才角度来谈;如反对,可从滋长不良社会风气角度来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萧诚自务札翰①,李邕②恒自言别③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④。萧疾其掩己,逐假作古贴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萧诣邕云:“有右军⑤真迹,宝之己久,欲呈大匠⑥。”李邕欣然愿见。萧故迟回⑦旬日,未肯出也。后因论及,李固请见,曰:“许而不出,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既至,李寻绎⑧久,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坐者咸以为然。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试更取之。”及觅,略开视,至床上⑨,曰:“子细⑩看之,亦未能好。”
(选自封演《封氏闻见记》,有删节)
[注]①札翰:这里指书法。②李邕:唐代书法家。③别:鉴别。④许:赞扬。
⑤右军: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⑥大匠:指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⑦迟回:指拖延。
⑧寻绎:这里指反复研究。⑨床上:指座榻。⑩子细:仔细。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朝夕把玩,令其故暗(陈旧)
B.、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珍爱)
C.、许而不出,得非诳乎(答应)
D.、昨所呈数纸,幼时书(文章)
2、翻译下列句子。
(1)坐者咸以为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中材料,对李邕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①在座的人都认为说得对 ②为什么说它是右军的真迹呢?鉴别力到哪里去了呢?
3、说明李邕是一个虚有其名。知错不认错,又迷信权威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熙宁十年秋,彭城①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②。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③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训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注]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②扉(fēi):门。③适:恰好。④陂(bēi):水边。⑤傃(sù):向、沿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
(2)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
(3)故名之曰“放鹤亭”(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或翔于云表”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告之于帝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皆以美于徐公 D.、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欣赏有误的一项是( )
A.、文段交代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具体描写了放鹤亭的特点。
B.、文段中所写之鹤很驯顺,善于高飞远翔,自由往来。
C.、文段描写了“异境”之景的开阔与变化,为写鹤设置了背景。
D.、从文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君尽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鵮,子知之乎?夫鹓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子相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欲代子相( )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夫鹓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3.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
1.(1)做宰相 (2)国都
2.鹓鵮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甘甜的泉水不喝
3.庄子自喻为“鹓鵮”,这说明庄子是个志向高洁、淡泊利禄、厌恶功名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hàndà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李渔《芙蕖》
1.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及花之既谢B.花开之数日
C.有风既作飘摇之态D.是我于花之未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3.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芙蕖的可目之处?
1.C
2.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
3.花未开时,花开后,花朵凋谢后结实时。(或荷钱出水时,茎叶既生时,菡萏成花时,蒂下生蓬,蓬中结实时。)
课外文言文译文:
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