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以头地尔 抢 ②彗星月 袭

尸百万 伏 ④若士怒 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②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3.结合选文简要说明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1.① 撞    ②扫过   ③使……倒下  ④果真

2.① 大王曾听说过老百姓发怒的情景吧?   ②(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出来时,天上就已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3.热爱国家,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________(姓名),题目中的“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惟吾德 ( ) ②谈笑有鸿儒 ( )

③可以素琴 ( ) ④无案牍之形( )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引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②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刻含义重要作用

5.文章作者身居陋室,不以此为忧,反而乐在其中,并为后人流下了千古名文,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啊。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环境,写出你读完本文的启示。

1.刘禹锡    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

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博学的人

   调弄,这里指弹(琴)          使……劳累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含义:引用孔子的话,用反问的语气表明君子居之,陋室不陋的意思。(意思对即可)

作用:引用孔子的话,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以古代圣贤自况,更具有雄辩的力量。既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

5.开放性试题,围绕“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何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谈即可。

示例:刘禹锡身居陋室却能乐在其中,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可谓优越无比,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应该珍惜良好的环境,树立远大的志向,努力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创造自己辉煌的人生。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

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汤问》

【注释】①讴:歌唱。②郊衢:城外大道。 ③抚节:打着拍节。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 ) ②薛谭乃而求反( )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①薛谭中途停止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②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秦青歌唱技艺高超的语句,抄写在下面

3.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本文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1.阻止(禁止)    道歉(认错/谢罪)

2.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家了(自认为技艺高超了)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3.学无止境(艺无止境),要谦虚好学,知错就改等。

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刘禹锡是 _ 朝著名的诗人。文章结尾处“何陋之有”一句出自《 》这本书。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是陋室( ) 惟吾德( )

鸿儒 ( ) 劳 ( )

3.找出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句子抄写下来,试分析这两句描写对表现陋室主人的性情起到什么作用。

4.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趣和节操?

5.“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人们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本文内容除外)中选择相关的句子作为你学习方面或修身养性的“座右铭”。

1.唐 论语

2.这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大  形体、身体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两句环境描写用陋室环境之娴雅、清幽来衬托室主人的高雅的性情。

4.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

阅读短文,回答1—3题

孙亮辨奸

孙亮暑月游西苑,食生梅,使黄门以银碗并盖就中藏吏取蜜。黄门素怨藏吏,乃以鼠矢投蜜中,启言藏吏不谨。亮即呼吏持蜜瓶入,问曰:“既盖之,无缘有此。黄门不有求于尔乎?”吏叩头曰:“彼从臣贷宫席不与。”亮曰:“必为此也,亦易知耳。”乃令破鼠矢,内燥。亮笑曰:“若先在蜜中,当内外俱湿;今内燥者,乃枉之耳。”于是黄门服罪。

(选自《三国志 吴书注》)

注释:①孙亮:孙权之子,三国时吴国皇帝。②黄门:指宦官。③中藏吏:掌管皇家仓库的官吏。④矢:通“屎”。⑤贷: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既盖之( ) 彼从臣贷宫席( )

2.孙亮依据什么确定藏吏是受到冤枉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3.读罢这个小故事,请你谈一谈孙亮的行为给你什么启示?

1.覆盖 曾经

2.若先在蜜中,当内外俱湿;今内燥者,乃枉之耳。

3.不轻信别人的话,正直要正直;对于形式复杂难以判断的事物只要全面分析、推理,开动脑筋想办法,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被事物的复杂性所吓倒,这样就能正确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答出一点即可)

参考译文:

吴孙亮游西苑,因食梅,让宦官把盛蜜的带盖子的银碗取来。这太监对藏吏一直有怨恨,于是把鼠屎投放其中,打开盖后说是藏吏不谨慎所致。亮就传吏拿着蜜瓶拜见,问:“既然有盖,没理由这样。这太监必曾有求于你吧?”吏叩头说:“他曾找我借宫席但我没借给他。”亮说:“一定是这样。(真相)也容易了解。”于是让把鼠屎打开,屎里是干燥的。孙亮笑着说:“如果鼠屎先在其中,当中外都应该是湿的。这个里面是干的,确实是栽赃陷害。”于是太监服罪。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出 师 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选文是诸葛亮出师前写给后主 (人名)的一篇奏文。本学期我们还学过有关诸葛亮事迹的另一篇文言文《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殂( ) (2)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

(3)悉以之( ) (4)先帝不以臣卑鄙( )

3.诸葛亮在文中提出了哪三项建议?反复陈说的是哪一项?为什么要强调这一项建议?

4.在这篇表文中,作者为什么多次提到“先帝”呢?

5.杜甫在《蜀相》一诗中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请写出诗中涉及到的与诸葛亮相关的事件(两件即可)。

1.刘禅    隆中对

2.(1)古代指皇帝死亡 (2)给予 (3)咨询  (4)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1)三项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开张圣听、陟妻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亲贤臣,远小人);

(2)反复强调的是“亲贤远佞”也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一项;

(3)因为贤才是实现这三项建议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所谓“广开言路”就是要听取忠贞之士的意见;“严明赏罚”更是需要忠贞之士来执行的;能否“亲贤远佞”是能否实行其他两项建议的关键。

4.因为贯穿这篇表文的线索就是“报先帝,忠陛下”,作者多次提到“先帝”,一方面,表明此次出师北伐是继承先帝的遗志,是要完成先帝的遗愿;另一方面也是以父子之情打动后主,增强劝说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三顾”指三顾茅庐;“天下计”指隆中对;“两朝”指诸葛亮辅佐了刘备、刘禅两朝;“出师未捷”指先后出师北伐,未能如愿;“身先死”指诸葛亮身死五丈原。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注释] 梁公:指房玄龄。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朕尝此三镜( ) (2)今魏征逝( )

2.文中的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3.你认为唐太宗的这番话在今天是否还有意义?

1.①以(视)……为宝,珍爱  ②死亡 

2.唐太宗能够用各种镜子来自照自省,可见是一位开明的君主(明君)

3.唐太宗的这番话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了解历史,掌握历史规律,可以更好的处理现实问题;用正直坦荡的人来监督自己,可以更清楚地看清自己,防止过失。

阅读《唐雎不辰使命》,回答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

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泰王不悦。安陵君因

使唐雎使于泰。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请广于君( )

③天下缟素( ) ④休祲降于天(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

(3)安陵君和唐雎不答应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唐雎是怎样“不辱使命”的。(不超过150个字)

(1)①派遣  ②扩充  ③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④吉凶的征兆

(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或“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

(4)面对强大的秦王,唐雎表现出了无所谓惧的气概,他首先重申安陵君不愿以五百里易安陵的意见,然后面对秦王的威胁,针锋相对地提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严重后果,并“挺剑而起”。

阅读《岳阳楼记》 选段,完成1—4题。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幕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潮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把酒风 居高下B.长烟劳永逸

C.二者之 人知D.连月不 豁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 )

(1)去国还乡,忧馋畏讥

(2)是进亦忧,退亦忧

3.选段中描写登临岳阳楼所观赏到的月夜美景的语句是

4.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第①②两段对第③段有何作用。

1.A

2.(1)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2)这样在朝廷做官也忧,不在朝廷做官也忧。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4.第①②两段通过阴晴两幅画面表现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两种感情,自然引出第③段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这样,让两种思想感情形成对比,为下文的议论做好铺垫,突出了古仁人思想境界的高远。

阅读下面文言讲段,做1-4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A.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B. ,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末已,君谓计将安出?”

1.根据原文内容,把文中A.、B.两处应填充的句子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

A.:

B.: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以头地尔 ②天下缟素

先主曰 ④将军宜枉驾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上面两个文段,浦你就其中的一个人物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B:汉室倾颓,奸臣窃命

2.①撞  ②穿丧服  ③对……说,告诉  ④拜访

3.①心理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②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4.可结合刻画人物的某种方法,如语言描写,对文中人物的性格作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