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本文选自《 》。是西汉末年 (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

(2)请广于君 ( )

(3)秦王怫然怒 ( )

(4)休祲降于天 ( )

3.阅读第②段,从秦王的话中可以看出秦王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秦王的威压,唐雎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4.在第③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5.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有“节”、有“据”、有“力”三个方面,这对你又有何启示?请你再列举出我国历史上一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1.《战国策》    刘向

2.(1)交换    (2)扩充    (3)盛怒的样子  (4)吉凶的征兆

3.(1)玩弄诈骗伎俩,并以势压人,盛气凌人。

(2)毫不畏惧退缩,坚定沉着地作了严正的回答,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和利益。

4.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其中2个出要点,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 不畏强暴. 敢于献身的人。

5.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张齐贤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事于怀,文定自帘下熟视不问。后齐贤为相,门下皆得班行,而此奴竟不沾禄。因乘间泣请曰:“某事相公最久,乃独相遗何也?” 齐贤悯然曰:“尔忆盗吾银器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虽尔亦不知也。吾为相宜激浊扬清,敢以盗荐?念汝事吾久,与钱三百千,汝去别择所安。盖既发汝平日,汝宜自愧而不可留下。”奴震骇,拜泣而去。

[注释]

①张齐贤:人名,宋代时先后任大理评事通判衡州、兵部尚书。②数事:事物的一件叫一事。数事:若干件。③班行:按位次封官。④激浊扬清:斥恶扬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自帘下视不问( ) ②激浊扬清 ( )

2.张齐贤的家奴始终不被提拔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文中的记叙,你觉得张齐贤是一个怎样的人?

1.① 仔细           ② 应该 

2.家宴,奴窃银器数事于怀;吾为相宜激浊扬清,敢以盗荐?也可自己归纳。

3.张齐贤是一位善良、正直具有雅量宽厚、仁慈的人;也是一位斥恶扬善很有原则性的宰相。

<译文>

张齐贤举行家宴,仆人偷了若干件银器藏在怀里,齐贤在门帘后看见却不过问。后来,齐贤任宰相,他家的仆人按不同的地位封了官,只有这位仆人竟没有官职俸禄。这个奴仆乘空闲时间流泪向齐贤请求说:“我侍候您时间最长,您为什么独独遗忘了我呢?”齐贤同情地说:“你还记得偷我银器的事吗?我将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没有告诉过别人,即使你自己也不知道。我现在位居宰相,应该斥恶扬善,怎能推荐一个小偷做官呢?考虑你侍候了我很长时间,给你三十万钱,你自己选择一个地方安身吧。我既然揭发这件过去的事,你也应该自己感到惭愧无法再留下。仆人十分震惊,哭着拜别而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折蛇行 神寒骨

其境过清 记之而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试依次概括选文所写不同景物的特征及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

4.有人称《小石潭记》是“融情入境,以景传情”的经典之作,试举例分析。

1.像北斗星那样;感到凄凉;因为;就。

2.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游乐。

3.景物特征:潭小水清鱼乐——溪曲——境清;心情变化;愉悦——由喜转忧——凄怆 

4.答案举例:对潭中鱼的描写,既表现出游鱼的自由自在,也衬托出作者超然物外的怡然自得。写溪水的明灭和源头的不可知,既表现出景物的特征,也展示出作者心情的由喜而忧的变化。写小石潭环境氛围的幽深冷寂,则鲜明地折射出作者苦闷落寞的处境和忧伤悲凉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岳飞

毕沅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①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②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③,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续资治通鉴》

注释①注坡:骑马从坡上跑下。②束刍:捆喂牲口的草。③统制:宋朝武官的一种职称。

1.根据语境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将士注坡跳壕 立斩以

凡有所 猝遇敌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3.从文意看,为什么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课,按照规定进行训练。徇:这里是示众之意。举,这里指战事,战争。动,指慌乱。 

2.作战中将士们牺牲了,岳飞哭悼他们,并且抚恤他们的遗孤。 

3.因为岳飞能做到未雨绸缪,整肃军纪,爱抚将士,群策群力。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以头地尔 抢 ②彗星月 袭

尸百万 伏 ④若士怒 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②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3.结合选文简要说明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1.① 撞    ②扫过   ③使……倒下  ④果真

2.① 大王曾听说过老百姓发怒的情景吧?   ②(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出来时,天上就已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3.热爱国家,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________(姓名),题目中的“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惟吾德 ( ) ②谈笑有鸿儒 ( )

③可以素琴 ( ) ④无案牍之形( )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引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②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刻含义重要作用

5.文章作者身居陋室,不以此为忧,反而乐在其中,并为后人流下了千古名文,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啊。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环境,写出你读完本文的启示。

1.刘禹锡    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

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博学的人

   调弄,这里指弹(琴)          使……劳累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含义:引用孔子的话,用反问的语气表明君子居之,陋室不陋的意思。(意思对即可)

作用:引用孔子的话,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以古代圣贤自况,更具有雄辩的力量。既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

5.开放性试题,围绕“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何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谈即可。

示例:刘禹锡身居陋室却能乐在其中,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可谓优越无比,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应该珍惜良好的环境,树立远大的志向,努力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创造自己辉煌的人生。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

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汤问》

【注释】①讴:歌唱。②郊衢:城外大道。 ③抚节:打着拍节。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 ) ②薛谭乃而求反( )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①薛谭中途停止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②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秦青歌唱技艺高超的语句,抄写在下面

3.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本文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1.阻止(禁止)    道歉(认错/谢罪)

2.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家了(自认为技艺高超了)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3.学无止境(艺无止境),要谦虚好学,知错就改等。

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刘禹锡是 _ 朝著名的诗人。文章结尾处“何陋之有”一句出自《 》这本书。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是陋室( ) 惟吾德( )

鸿儒 ( ) 劳 ( )

3.找出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句子抄写下来,试分析这两句描写对表现陋室主人的性情起到什么作用。

4.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趣和节操?

5.“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人们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本文内容除外)中选择相关的句子作为你学习方面或修身养性的“座右铭”。

1.唐 论语

2.这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大  形体、身体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两句环境描写用陋室环境之娴雅、清幽来衬托室主人的高雅的性情。

4.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

阅读短文,回答1—3题

孙亮辨奸

孙亮暑月游西苑,食生梅,使黄门以银碗并盖就中藏吏取蜜。黄门素怨藏吏,乃以鼠矢投蜜中,启言藏吏不谨。亮即呼吏持蜜瓶入,问曰:“既盖之,无缘有此。黄门不有求于尔乎?”吏叩头曰:“彼从臣贷宫席不与。”亮曰:“必为此也,亦易知耳。”乃令破鼠矢,内燥。亮笑曰:“若先在蜜中,当内外俱湿;今内燥者,乃枉之耳。”于是黄门服罪。

(选自《三国志 吴书注》)

注释:①孙亮:孙权之子,三国时吴国皇帝。②黄门:指宦官。③中藏吏:掌管皇家仓库的官吏。④矢:通“屎”。⑤贷: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既盖之( ) 彼从臣贷宫席( )

2.孙亮依据什么确定藏吏是受到冤枉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3.读罢这个小故事,请你谈一谈孙亮的行为给你什么启示?

1.覆盖 曾经

2.若先在蜜中,当内外俱湿;今内燥者,乃枉之耳。

3.不轻信别人的话,正直要正直;对于形式复杂难以判断的事物只要全面分析、推理,开动脑筋想办法,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被事物的复杂性所吓倒,这样就能正确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答出一点即可)

参考译文:

吴孙亮游西苑,因食梅,让宦官把盛蜜的带盖子的银碗取来。这太监对藏吏一直有怨恨,于是把鼠屎投放其中,打开盖后说是藏吏不谨慎所致。亮就传吏拿着蜜瓶拜见,问:“既然有盖,没理由这样。这太监必曾有求于你吧?”吏叩头说:“他曾找我借宫席但我没借给他。”亮说:“一定是这样。(真相)也容易了解。”于是让把鼠屎打开,屎里是干燥的。孙亮笑着说:“如果鼠屎先在其中,当中外都应该是湿的。这个里面是干的,确实是栽赃陷害。”于是太监服罪。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出 师 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选文是诸葛亮出师前写给后主 (人名)的一篇奏文。本学期我们还学过有关诸葛亮事迹的另一篇文言文《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殂( ) (2)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

(3)悉以之( ) (4)先帝不以臣卑鄙( )

3.诸葛亮在文中提出了哪三项建议?反复陈说的是哪一项?为什么要强调这一项建议?

4.在这篇表文中,作者为什么多次提到“先帝”呢?

5.杜甫在《蜀相》一诗中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请写出诗中涉及到的与诸葛亮相关的事件(两件即可)。

1.刘禅    隆中对

2.(1)古代指皇帝死亡 (2)给予 (3)咨询  (4)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1)三项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开张圣听、陟妻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亲贤臣,远小人);

(2)反复强调的是“亲贤远佞”也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一项;

(3)因为贤才是实现这三项建议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所谓“广开言路”就是要听取忠贞之士的意见;“严明赏罚”更是需要忠贞之士来执行的;能否“亲贤远佞”是能否实行其他两项建议的关键。

4.因为贯穿这篇表文的线索就是“报先帝,忠陛下”,作者多次提到“先帝”,一方面,表明此次出师北伐是继承先帝的遗志,是要完成先帝的遗愿;另一方面也是以父子之情打动后主,增强劝说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三顾”指三顾茅庐;“天下计”指隆中对;“两朝”指诸葛亮辅佐了刘备、刘禅两朝;“出师未捷”指先后出师北伐,未能如愿;“身先死”指诸葛亮身死五丈原。答出两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