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 然不动;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B.相与步与中庭 似与游者相乐
C.以其境过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不可知其源 其一犬坐于前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凄神寒骨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斗折蛇行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4.一切景语皆情语,两文都通过写景状物表露了自己的心迹,试简要回答两文作者心迹的不同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①感到凄凉 ②行走 ③象北斗星那样
3.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溪岸的走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
4.甲文着重表现的是作者遭遇坎坷之后怨恨抑郁的心情;乙文表现出的是作者的达观和潇洒(超然物外的心态)。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
弈喻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一客数败 ②予赧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 :
3.作者说“不能出一言”、“终日默坐而已”,这是因为 。
1.①屡次,多次。②因惭愧而脸红。(脸红)
2.(我)就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
3.在输棋后,才领悟到自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优劣。(只要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
2.文章开头列举的舜等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之处?列举六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答: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
1.略
2.①六人都是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炼之后才有所作为。
②运用排比手法,以较强的语势和大量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人如果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磨炼的道理。
3.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郦生见沛公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①。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②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③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④。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⑤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⑥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释]①沛公:汉高祖刘邦。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当时属陈留。传舍:旅舍。郦生:郦食(yì)其,本为监门吏,后来成为刘邦的谋士。②倨:相当于“距”,坐。③且:还是。④从横:从,相当于“纵”,合纵、连横。⑤冲:要塞。⑥下:投降、归降的意思。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3分)
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郦生至,入谒(拜见)B.臣善其令(与……要好,有交情)
C.延郦生上坐,谢之(感谢)D.遂下陈留(攻下了)
3.郦生见到刘邦为什么“长揖不拜”?
答:
4.在攻打陈留一役中郦生给刘邦出了怎样的计谋?(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
1.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
2.C
3.因为刘邦没有礼貌,在两个女子为他洗脚的时候“接见自己”。
4.先礼后兵,即先是投降,如果不听,就里应外合,攻下陈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乙)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粬①,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粬一两,相椮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②酒家,谓不传于真法。酒家曰:“尔第③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粬。”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噫,并④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以异于是。
——《造酒》
注:①粬:酒母,酿酒所用的发酵剂。②诮(qiào,责备)③第:只是。④并:连。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受之天也 ②卒之为众人
③乃往诮酒家 ④我循尔法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②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以异于是。
3.乙文中隐含着一个成语,是 。
4.两文都谈到了求学的问题,请结合两文中的观点及你的实际谈谈看法。
1.①承受 ②调整音节,不译 ③去,到……去。④按照,遵循。
2.①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普通人(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恐怕(都)不容易吧?
②社会上求学的人,忘记了主要的东西,追求次要的东西,因而求学不成功,与这有什么不同。
3.“舍本逐末”或者“本末倒置” 。
4.示例:《伤仲永》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造酒》说明了学习中打基础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基础,而想直接一步登天,是什么也学不成的。在我们生活中,真正的天才必竟是少数,学问是靠我们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得来的,在学习中,切忌好高鹜远,要立足实际,打好基础,扎扎实实学习,最终取得好成绩。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皆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入则羞对其家室 ( ) (2)其所以不得之故( )
2.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非独猎也,百事皆尽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家中 原因、缘故
2.(1)该不会是想让我集中精力耕地有所收获后再去买条好狗吧?(2)不只是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都是这样啊!
3.开放性答案,有道理即可。示例: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候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有了问题,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凡事要努力,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1、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
2、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1、先熟读,继以精思。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2、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心到最重要。
阅读《以人为镜》,完成后面题目。
郑文贞公魏徵寝疾,上①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②,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②给羽葆鼓吹: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上遣使者问讯( ) ⑵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 )
⑶悉辞不受 ( ) ⑷上思徵不已 ( )
2.用“/”标出下面句中的停顿(各一处)。
郑 文 贞 公 魏 征 寝 疾,上 遣 使 者 问 讯。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⑵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4.唐太宗对魏徵的厚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述。
1.⑴讯:问 ⑵复:又 ⑶辞:推辞 ⑷已:停止
2.郑 文贞 公 魏 征 / 寝 疾,上 / 遣 使 者 问 讯。
3.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他,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
⑵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更替。
4.第一,派人问讯,赐以药饵;第二,派人留宿,闻其动静;第三,携太子探视,将公主嫁给其子;第四,命群臣奔丧,加以厚葬;第五,望灵痛哭,亲撰碑文。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4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节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国亡后出逃。②发政举事:施政做事。③侍御:侍从妃子。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臣之妻私臣 私: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
③披服以立 披:
④内外不闻吾过 过: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1.①偏爱 ②当面 ③通“被”,穿 ④过错,过火
2.①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深了
②一国之君被迫离开自己的国都丧失自己的江山,是因为对他阿谀奉承的人太多了。
3.①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4.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
启示示例: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1—6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A.“_____________。”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于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B.“____________________。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理。”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两则小故事都选自《 》,由_____________ 组织文人编写的。
2.两文都刻画了令人喜爱的少年儿童形象,甲文着重突出东晋才女谢道韫的________乙文着重突出陈元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点词语解释: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D.陈太丘与友期
B.相委而去E.下车引之
C.公欣然日F.尊君在不
4.译句:
A.白雪纷纷何所似:B.撒盐空中差可拟:
5.填出课文空白处:
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如果你是陈元方,面对友人的表现,你会做出怎样得体的回答?
1、《世说新语》, 刘义庆
2、聪颖机智,富有才华;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3、A、家庭聚会; 8、丢下,舍弃; C、高兴的样子;D、约定: E、拉: F、通否
4、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5、未若柳絮因风起 君与家君期日中。
6、扣住“现代中学生”和“得体”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