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淮南子·览冥训》

【注释】①羿(yi ):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羿射十日的记载。西王母:仙人名。②姮(héng)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羿( )不死之药 ②常之 ( )

③学仙有( ) ④令伐树( )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诗。结合上文,说说嫦娥飞升月宫后住在凄清冷寂的广寒宫里的感受。

1.①请求   ②砍   ③过错 ④贬谪

2.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种药,飞奔到了月宫,把身子寄托在月宫里。

3.嫦娥住在凄清冷漠的广寒宫内,思念着后羿,感到寂寞和悔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中,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Š):倒塌。③阅:经历。④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ˆ):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 )

A.二石兽水中 皆朝

B.以为顺流下矣 因以为号焉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坎穴 坻,为屿,为嵁,为岩

D.如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真无马邪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如 是 再 啮 石 又 再 转 转 转 不 已 遂 反 溯 流 逆 上 矣。

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B(认为︱把……作为)  D(他︱表示反问语气)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3.如 是 再 啮︱石 又 再 转︱ 转 转 不 已︱ 遂 反 溯 流 逆 上 矣。

(错、漏、多一处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4.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选出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衾拥覆(用)B.无奔走劳矣(的)

C.同舍生皆绮绣(被褥)D.四支劲不能动(僵硬)

2.将“无冻馁之患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

3.第一段写作者 的艰苦,按顺序分别写了 等四个方面的艰苦情形。

4.通过学习本文,结合你自己的求学经历,谈谈本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1.C

2.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   (抓住关键词语翻译,意思对即可)

3.求学,行、住、食、衣

4.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从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学习态度等任一角度谈即可。

对比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 然不动;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百许头 不久居

B.与步与中庭 似与游者

C.其境过清 虽乘奔御风不疾也

D.不可知 一犬坐于前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神寒骨 ②相与于中庭 折蛇行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4.一切景语皆情语,两文都通过写景状物表露了自己的心迹,试简要回答两文作者心迹的不同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①感到凄凉  ②行走  ③象北斗星那样

3.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溪岸的走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

4.甲文着重表现的是作者遭遇坎坷之后怨恨抑郁的心情;乙文表现出的是作者的达观和潇洒(超然物外的心态)。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

弈喻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一客 ②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 :

3.作者说“不能出一言”、“终日默坐而已”,这是因为

1.①屡次,多次。②因惭愧而脸红。(脸红)

2.(我)就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

3.在输棋后,才领悟到自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优劣。(只要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

2.文章开头列举的舜等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之处?列举六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答: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

1.略

2.①六人都是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炼之后才有所作为。

②运用排比手法,以较强的语势和大量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人如果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磨炼的道理。

3.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郦生见沛公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之。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其令,请得使之,令下⑥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陈留。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释]①沛公:汉高祖刘邦。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当时属陈留。传舍:旅舍。郦生:郦食(yì)其,本为监门吏,后来成为刘邦的谋士。②倨:相当于“距”,坐。③且:还是。④从横:从,相当于“纵”,合纵、连横。⑤冲:要塞。⑥下:投降、归降的意思。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3分)

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郦生至,入(拜见)B.臣其令(与……要好,有交情)

C.延郦生上坐,之(感谢)D.遂陈留(攻下了)

3.郦生见到刘邦为什么“长揖不拜”?

答:

4.在攻打陈留一役中郦生给刘邦出了怎样的计谋?(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

1.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

2.C

3.因为刘邦没有礼貌,在两个女子为他洗脚的时候“接见自己”。

4.先礼后兵,即先是投降,如果不听,就里应外合,攻下陈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乙)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粬,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粬一两,相椮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粬。”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以异于是。

——《造酒》

注:①粬:酒母,酿酒所用的发酵剂。②诮(qiào,责备)③第:只是。④并:连。

1.解释加点的字。

之天也 ②卒为众人

③乃诮酒家 ④我尔法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②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以异于是。

3.乙文中隐含着一个成语,是

4.两文都谈到了求学的问题,请结合两文中的观点及你的实际谈谈看法。

1.①承受 ②调整音节,不译 ③去,到……去。④按照,遵循。

2.①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普通人(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成为一个普通的人恐怕(都)不容易吧?

②社会上求学的人,忘记了主要的东西,追求次要的东西,因而求学不成功,与这有什么不同。

3.“舍本逐末”或者“本末倒置” 。

4.示例:《伤仲永》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造酒》说明了学习中打基础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基础,而想直接一步登天,是什么也学不成的。在我们生活中,真正的天才必竟是少数,学问是靠我们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得来的,在学习中,切忌好高鹜远,要立足实际,打好基础,扎扎实实学习,最终取得好成绩。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皆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则羞对其家室 ( ) (2)其所以不得之( )

2.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非独猎也,百事皆尽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家中   原因、缘故

2.(1)该不会是想让我集中精力耕地有所收获后再去买条好狗吧?(2)不只是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都是这样啊!

3.开放性答案,有道理即可。示例: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候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有了问题,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凡事要努力,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1、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

2、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1、先熟读,继以精思。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2、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心到最重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