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做题。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日:“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 ” 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 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 暇更录唐宋人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然则何以解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和体会,谈谈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①抄录、抄写 ②用什么、凭什么
2. 从此以后只要母亲病了,蒋士铨就拿着书在母亲的身旁诵读,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3. 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 ) ②王曰:“何坐?” ( )
③圣人非所与熙也 ( ) ④寡人反取病焉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楚王闻之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②何以也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③其实味不同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④生于淮北则为枳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请简要评价一下晏子和楚王这两个人物。
1.①到 ②犯罪 ③同“嬉”,开玩笑、戏弄 ④辱(每个0.5分)
2.D
3.①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2)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能使百姓擅长偷盗吧!
4.示例:①晏子机智善辩,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②楚王自作聪明、骄横跋扈、自取其辱。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④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②游:指游说。③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④得己:即自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吾语子游 ( ) ②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
③人知之 ( ) ④故土穷不失义(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穷不失义,故土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作答)
1.①告诉 ②同“现”,显现 ③不出音节,无实义 ④所以
2.略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士人无论得志还是失意都要重德爱义的主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陈胜王凡①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②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人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①[凡]总共。②[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这句话记录了当时楚人的口语,意思是:“好阔气啊,陈涉为王宫室这么深!”③[颛]通“专”。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王: 之:
数: 或: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
3.故人去找陈胜,是相信陈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诺言,可陈涉为何要斩故人?
4.请联系《陈涉世家》,再读此文你会感慨良多。请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感想。
1.王:称王。 之:往,到。 数:屡次。 或:有人。
2.这客人在宫中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放肆,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
3.“苟富贵,勿相忘”,因故人忘形失态,对别人说他过去的事情。有损他的颜面。
4.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滕间于齐楚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月:“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弗去,则是可为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 ②委而去之 委( )
③间於齐楚 间( ) ④效死而弗去 弗( )
2.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
“ ”通“ ”( )
3.翻译句子(①一③任选其中的一句,④必做。)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问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③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④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弗去,则是可为也。
4.两段文字都是谈治国的,都反映了孟子的思想,请你概括一下孟子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1.①围 ②放弃 ③处在……之间 ④不
2.“畔”通“叛” 背叛
3.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是侍奉齐国好,还是侍奉楚国好呢?
③这样重大的国策计划,不是我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④深挖护城河,加固城墙,和百姓一条心,共同捍卫它,哪怕献出生命,民众也不愿意离开它,这样就还是有办法的。
4.孟子主张实行“王道”,在战争中要依靠百姓,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阅读文言文,回答1—4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非士之怒也 ②仓鹰击于殿上
③天下缟素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文段中描写秦王神情、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是不悦→ → 。这一变化表现了秦王 的性格特点。
4、“与臣而将四矣”中“臣”指准?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1、①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②通“苍”,青色 ③穿丧服 ④道歉
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怫然怒、色挠,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4,①指唐雎。
②他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③表现他不畏强暴,勇于献身以及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
戴震(清代著名思想家、经学家和哲学家)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宋朝大儒朱熹)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1.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2.短文赞扬了戴震怎样的精神?
1.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2.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阅读短文,回答1—4题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问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潜:________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去:________ 谗:________
(3)日出而林霏开 开: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水落而石出者
A.黑质而白章
B.云归而岩穴暝
C.学而不思则罔
D.吾恂恂而起
3.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甲乙两段文言文都是写景的名段,却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心情。
甲段写了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乙段写了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1.①隐没;隐藏;②离开;谗言、坏话;③散开;消失
2.B
3.野花开了,散发着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j阴。
4.阴雨连绵 悲伤 朝暮四季 喜悦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至3题。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答:
3.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3.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④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②具:备办。 ③香居:齐国大夫。 ④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书 之 寡 人 不 肖 好 为 大 室 香 子 止 寡 人 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释”的词条有以下各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对“荆王释先王之礼乐”中“释”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
A.放下,放弃B.消融,融化 C.排解,解除D. 指fó jiāo 或僧人E.喜悦
3.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
答:
4.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
答:
1.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2.A
3.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4.香居: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
齐宣王: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