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甲) 左师公日:“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 “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赵太后》)
(乙)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 《晏子使楚》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赵王之子孙侯者 侯__________
②坐盗 坐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触龙和晏子都是历史上能言善辩的名臣,从这两篇文章中,你能看出这两个人物在处理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侯:封侯 ②坐:犯罪
2. 略
3.相同点:以国家利益为重,机智聪慧
不同点:触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自然的交谈中说服别人
晏子:机智幽默、针锋相对,以幽默的外交辞令维护国家和个人的尊严。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l-3题。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子不可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子安得此金 安__________
②王贤其母 贤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本文后,请你谈谈自己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 安:怎么 ② 造:到……去
2.你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
3.示例:① 为官做好本职工作,不贪才是真正的尽孝;② 像田子的母亲那样教育儿子,定能廉政养德;③ 田子知错改错的精神也是可贵的。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做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莱。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轩冕:轩,车子;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乘轩服冕,此处指贵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宁读如故 ( )
②又尝同席读书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宁割席分坐,日:“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上面这则小故事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 原来的样子 ② 曾经
2.(于是)管宁就割断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说:“您不是我的朋友。”
3.如:从择友的角度: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应该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交友应慎重。 从思想品德修养的角度:应加强自己品德修养,学习应专注,这样才能成才。从学习环境的角度: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从反面谈,言之成理也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做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无从致书以观______________
② 尝趋百里外 ______________
③ 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写出了自己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乙)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语,集中表达了对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的强烈控诉。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做题。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日:“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 ” 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 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 暇更录唐宋人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然则何以解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和体会,谈谈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①抄录、抄写 ②用什么、凭什么
2. 从此以后只要母亲病了,蒋士铨就拿着书在母亲的身旁诵读,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3. 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 ) ②王曰:“何坐?” ( )
③圣人非所与熙也 ( ) ④寡人反取病焉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楚王闻之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②何以也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③其实味不同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④生于淮北则为枳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请简要评价一下晏子和楚王这两个人物。
1.①到 ②犯罪 ③同“嬉”,开玩笑、戏弄 ④辱(每个0.5分)
2.D
3.①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2)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能使百姓擅长偷盗吧!
4.示例:①晏子机智善辩,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②楚王自作聪明、骄横跋扈、自取其辱。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④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②游:指游说。③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④得己:即自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吾语子游 ( ) ②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
③人知之 ( ) ④故土穷不失义(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穷不失义,故土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作答)
1.①告诉 ②同“现”,显现 ③不出音节,无实义 ④所以
2.略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士人无论得志还是失意都要重德爱义的主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陈胜王凡①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②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人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①[凡]总共。②[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这句话记录了当时楚人的口语,意思是:“好阔气啊,陈涉为王宫室这么深!”③[颛]通“专”。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王: 之:
数: 或: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
3.故人去找陈胜,是相信陈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诺言,可陈涉为何要斩故人?
4.请联系《陈涉世家》,再读此文你会感慨良多。请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感想。
1.王:称王。 之:往,到。 数:屡次。 或:有人。
2.这客人在宫中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放肆,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
3.“苟富贵,勿相忘”,因故人忘形失态,对别人说他过去的事情。有损他的颜面。
4.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滕间于齐楚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月:“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弗去,则是可为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 ②委而去之 委( )
③间於齐楚 间( ) ④效死而弗去 弗( )
2.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
“ ”通“ ”( )
3.翻译句子(①一③任选其中的一句,④必做。)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问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③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④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弗去,则是可为也。
4.两段文字都是谈治国的,都反映了孟子的思想,请你概括一下孟子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1.①围 ②放弃 ③处在……之间 ④不
2.“畔”通“叛” 背叛
3.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是侍奉齐国好,还是侍奉楚国好呢?
③这样重大的国策计划,不是我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④深挖护城河,加固城墙,和百姓一条心,共同捍卫它,哪怕献出生命,民众也不愿意离开它,这样就还是有办法的。
4.孟子主张实行“王道”,在战争中要依靠百姓,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阅读文言文,回答1—4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非士之怒也 ②仓鹰击于殿上
③天下缟素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文段中描写秦王神情、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是不悦→ → 。这一变化表现了秦王 的性格特点。
4、“与臣而将四矣”中“臣”指准?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1、①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②通“苍”,青色 ③穿丧服 ④道歉
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怫然怒、色挠,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4,①指唐雎。
②他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③表现他不畏强暴,勇于献身以及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