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为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寡助之( ) (2)亲戚之( )

(3)道者多助( ) (4)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2.翻译下列句子。

(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原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怎样?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

4.“得道者多助”中的“道”什么意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1)极点         (2)通叛,背叛         (3)施行            (4)威服或使……威服

2.略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仁政,“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来问讯 咸

无论魏晋 无论

③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1.①咸:都。     ②无论:不要说。       ③延:邀请

2.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

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壶丹书

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现之,中有丹书,日:“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纪:原是一个诸候国,后被齐国兼并。 ②鳋:鱼腥味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中有丹书 丹书:红笔写的帛书B.勿乘马 驽马:跑得不快的马

C.何以亡也 何以:为什么D.则无置不肖于侧乎 不肖:不孝顺

2.翻译下面句子。

君子有道,悬于闾。

3.这则故事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1.D

2.君子有治国的方略,要把它公布在大街小巷。

3.这个故事说明,有法不实行,便像无法一样。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厓(yá)山:宋末厓山抗元的最后据点。③捍:保卫。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眼泪)。⑤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⑥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⑦乡:同“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之固 ( ) (2)乃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 )

(3)弘范之 ( ) (4)天祥临刑从容 ( )

2.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的最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4.从问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文天祥的句子。(不少于2句)

5.文天祥的民族气节表现在哪里?请至少概括三点。

1.(1)求取  (2)写  (3)认为有道义  (4)特别(很、十分)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4.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答“丞相忠孝尽矣”也算对)

5.选文集中体现了文天祥民族气节的是:(1)不向敌军首领跪拜;(2)他将写的《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3)泫然山涕表忠心;(4)__、绝寝以对敌人;(5)向南而死,以表其志。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5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

(3)窥谷忘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 (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捕蛇者说(节选)

柳宗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君将哀而之乎 其地之出

寒暑 ④又安敢

2.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乡邻之生日蹙/可计日待也B.竭庐之入/真不知马也

C.悍吏来吾乡/主人处处款D.鸡狗不得宁焉/欲言,无可进者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译文:

4.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原句:蒋氏

乡邻

作用:

1.①使 ……活下去  ②用完  ③冒着  ④怨恨

2.D

3.①假如我以前不干捕蛇这件差事,那么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②回来之后,就很有味地吃着地里长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

4.第一组:蒋氏:吾以捕蛇独存     乡邻:非死则徙而

第二组:蒋氏:弛然而卧         乡邻:岁鸡狗不得宁焉

第三组:蒋氏:盖一岁犯死者二焉 乡邻: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作用: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衬托赋敛之毒。④ 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阅读《陈涉世家》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5题。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

B.

C.

D.

E.

答: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下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A.旦日,卒中往往

B.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C.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答]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孤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B

2.B

3.现在逃跑(被抓回来 )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4.①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

②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俗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阵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5.①最根本的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最直接的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下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②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下,那些边的贫苦百姓走投无路的境遇正是“天下苦秦久矣”的具体体现。(或:“失期,法皆斩”是秦残暴统治的体现)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乃令解围,各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①车轊(wèi):车轴头。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皆以轊折车 败: ②期年不 克:

③各城九里而为垒 去: ④南面而耳 王:

2.下列句中的“之”与“或谗之于燕昭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有B.将军宜枉驾顾

C.辍耕垄上   D.怅恨久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轊。

②汝何敢言若此!

4.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1.①坏:损坏  ②攻下;战胜  ③距离;离开  ④称王

2. B(代词,代人)

3.①田单让家族的人都用铁皮包裹车轴头。

②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得分点:何、句式)

4.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学生如从反面答“善用权术”也算对)(答对一点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和《子鱼论战》(节选),完成1—5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齐师。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__之馀,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__之馀:__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敢也( ) (2)之属也( )

(3)遂齐师( ) (4)阻而之( )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4.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1.(1)独占    (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追赶,追击(d)击鼓 (进军)

2.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3.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4.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导;泓水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

5.不设统一答案。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未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4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蒙以军中多务 不而别B.自以为大有所求精

C.自青州入魏,复南奔 根问底D.涉猎经史,有才干 品学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兄何见事晚乎B.洪仲深让而不为报

C.策不以其道D.愿陛下亲信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4.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第(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第(3)题必答。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3)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1.D  

2.A

3.(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答。

4.(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

   (2)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对即可)

   (3)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意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