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笃( ) ②语时了不悲 了( )
2.翻译下面句子。
便径入坐灵床上
3.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亦卒”,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
1.①(病)重 ②完全(
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
3.子猷的病情本来就很严重,另外自己骨肉兄弟的死也使他极度悲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以善为国者 (……的人)B.民富则安乡重家 (就)
C.奚以知其然也 (这样)D.民贫则危乡轻家 (危险)
2.翻译下面句子。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3.在短短百十字的文章中,体现了管仲怎样的远见卓识?
1.D
2.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3.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①。其上,为睥睨②梁木丽③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⑤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⑧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⑨,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垠:边界。②睥睨: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③梁木丽:正梁,这里指山石堆积形似城上望楼一类的建筑。④数:密。⑤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⑥中州:中原。⑦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少数民族聚居的荒远地区。⑧更:经历、经过。⑨伎:同“技”;技艺、长处。
1.本文和《小石谭记》都是柳宗元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在写法上,两文既写出了小石谭,小石城山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有若门焉( ) (2)投以小石( ) (3)益奇而坚( ) (4)则其果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2)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4.选出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
A.《小石城山记》的作者柳宗元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作者范仲淹、欧阳修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B.第一段以描写为主,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抓住“奇”这一特点,突出其酷似石城。
C.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
D.本文运用了象征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开发了小石城山景点,假如你是一名当地的导游,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参观游览的旅游团写一篇解说词。(150字左右)
1.永州八记 又在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感受。
2.(1)像 (2)把 (3)更加 (4)难道
3.(1)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
(2)有入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4.A
5.示例:欢迎各位游客到小石城山参观游览。它的上面,是垛墙望楼的形状;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有像城门似的洞穴,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优美的散文《小石城山记》,小石城山因此闻名遐迩。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其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是。”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③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重点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2)相委而去 委:
(3)故人来,方与之食 方:
(4)恐其自食其言也 恐:
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日/中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译文
4、读了甲段文字和乙段文字,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1、(1)约定 (2)丢下、舍弃 (3)才 (4)害怕、担心
2、C
3、(1)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2)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4、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也可以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也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入,则连七岁的小儿都瞧不起他。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获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 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问里]乡里。 ⑥[士人家]读书人家。
⑦[惟读书是务] 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 ⑧[文字]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 ④家贫无资
2.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 )
假 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1、①因此 ②得到 ③懈怠、放松 ④钱财
2、①
3、B
4、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到了他稍稍大些,家里没书可读。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4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蔓不枝 ( )
(2)陶后鲜有闻 ( )
(3)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长枝节,生出枝节 ⑵少 ⑶停止
2.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3.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意对即可)
4.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意对即可)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为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3)得道者多助( ) (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2.翻译下列句子。
(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原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怎样?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
4.“得道者多助”中的“道”什么意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1)极点 (2)通叛,背叛 (3)施行 (4)威服或使……威服
2.略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仁政,“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咸来问讯 咸
②无论魏晋 无论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1.①咸:都。 ②无论:不要说。 ③延:邀请
2.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
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壶丹书
景公游于纪①,得金壶,乃发现之,中有丹书,日:“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②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纪:原是一个诸候国,后被齐国兼并。 ②鳋:鱼腥味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中有丹书 丹书:红笔写的帛书B.勿乘驽马 驽马:跑得不快的马
C.何以亡也 何以:为什么D.则无置不肖于侧乎 不肖:不孝顺
2.翻译下面句子。
君子有道,悬于闾。
3.这则故事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1.D
2.君子有治国的方略,要把它公布在大街小巷。
3.这个故事说明,有法不实行,便像无法一样。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⑤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⑥,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⑦拜而死。
(《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厓(yá)山:宋末厓山抗元的最后据点。③捍:保卫。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眼泪)。⑤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⑥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⑦乡:同“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索之固 ( ) (2)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 )
(3)弘范义之 ( ) (4)天祥临刑殊从容 ( )
2.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的最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4.从问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文天祥的句子。(不少于2句)
5.文天祥的民族气节表现在哪里?请至少概括三点。
1.(1)求取 (2)写 (3)认为有道义 (4)特别(很、十分)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4.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答“丞相忠孝尽矣”也算对)
5.选文集中体现了文天祥民族气节的是:(1)不向敌军首领跪拜;(2)他将写的《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3)泫然山涕表忠心;(4)__、绝寝以对敌人;(5)向南而死,以表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