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一叶障目
楚人居贫,读《淮南方》①:“得螳螂伺蝉自鄣②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③县。县官受辞④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选白邯郸淳《笑林》)
【注释】①《淮南方》:汉代怀南王刘安,好神仙方术,《淮南方》或许是淮南王所作论方术的书。或作《淮南子》。②鄣:同“障”,蔽。③诣(yì):前往,去到。④受辞:接受了诉讼状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一叶障目 障__________ (2)妻始时恒答言 恒___________
(3)绐((dài)云 绐 (4)赍叶入市 赍___________
2.请用“/”线标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化置。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3.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①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 可以________________
②不能复分别 分别____________
③对面取人物 对面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讽刺了什么样的人?读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
1.(1)蔽,遮蔽 (2)总是(经久) (3)欺骗,撒谎 (4)拿着
2.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3.①可以凭 ②分辨 辨别 ③面对面(或者对着人家的面) 别人的东西
4.(1)得到了螳螂捕蝉时隐蔽过的树叶子,可以拿来用它隐身。
(2)(他)就扫了几斗落叶带回家,然后拿着树叶一片一片地遮住白己的眼睛。
5.讽刺了那些只看见小的利益而没有看见大的方面的人。启发我们做事情应该全面考虑问题,不能只看见局部看不见全部。(或答:做事情应该全面考虑问题,不能因被个人私欲这片树叶遮住眼睛而贻害他人。)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5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不迷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3)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
(4)未果,寻病终。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4.既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当听到渔人的讲述后,桃花源中人又为何叹惋?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1)类(2)不要说,(更)不必说(3)沿,顺着(4)没有实现
2.(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2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3.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4.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__,人民生活如此痛苦而叹惋(意对即可)
5.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笃( ) ②语时了不悲 了( )
2.翻译下面句子。
便径入坐灵床上
3.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亦卒”,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
1.①(病)重 ②完全(
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
3.子猷的病情本来就很严重,另外自己骨肉兄弟的死也使他极度悲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以善为国者 (……的人)B.民富则安乡重家 (就)
C.奚以知其然也 (这样)D.民贫则危乡轻家 (危险)
2.翻译下面句子。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3.在短短百十字的文章中,体现了管仲怎样的远见卓识?
1.D
2.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3.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①。其上,为睥睨②梁木丽③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⑤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⑧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⑨,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垠:边界。②睥睨: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③梁木丽:正梁,这里指山石堆积形似城上望楼一类的建筑。④数:密。⑤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⑥中州:中原。⑦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少数民族聚居的荒远地区。⑧更:经历、经过。⑨伎:同“技”;技艺、长处。
1.本文和《小石谭记》都是柳宗元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在写法上,两文既写出了小石谭,小石城山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有若门焉( ) (2)投以小石( ) (3)益奇而坚( ) (4)则其果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2)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4.选出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
A.《小石城山记》的作者柳宗元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作者范仲淹、欧阳修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B.第一段以描写为主,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抓住“奇”这一特点,突出其酷似石城。
C.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
D.本文运用了象征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开发了小石城山景点,假如你是一名当地的导游,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参观游览的旅游团写一篇解说词。(150字左右)
1.永州八记 又在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感受。
2.(1)像 (2)把 (3)更加 (4)难道
3.(1)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
(2)有入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4.A
5.示例:欢迎各位游客到小石城山参观游览。它的上面,是垛墙望楼的形状;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有像城门似的洞穴,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优美的散文《小石城山记》,小石城山因此闻名遐迩。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其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是。”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③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重点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2)相委而去 委:
(3)故人来,方与之食 方:
(4)恐其自食其言也 恐:
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日/中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译文
4、读了甲段文字和乙段文字,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1、(1)约定 (2)丢下、舍弃 (3)才 (4)害怕、担心
2、C
3、(1)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2)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4、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也可以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也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入,则连七岁的小儿都瞧不起他。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获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 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问里]乡里。 ⑥[士人家]读书人家。
⑦[惟读书是务] 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 ⑧[文字]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 ④家贫无资
2.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 )
假 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1、①因此 ②得到 ③懈怠、放松 ④钱财
2、①
3、B
4、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到了他稍稍大些,家里没书可读。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4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蔓不枝 ( )
(2)陶后鲜有闻 ( )
(3)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长枝节,生出枝节 ⑵少 ⑶停止
2.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3.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意对即可)
4.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意对即可)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为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3)得道者多助( ) (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2.翻译下列句子。
(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原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怎样?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
4.“得道者多助”中的“道”什么意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1)极点 (2)通叛,背叛 (3)施行 (4)威服或使……威服
2.略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仁政,“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咸来问讯 咸
②无论魏晋 无论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1.①咸:都。 ②无论:不要说。 ③延:邀请
2.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
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