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涉世家》和《隆中对》中的有关文段,做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富贵,无相忘_______ ②时人莫之也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3.两文段中的陈涉和诸葛亮表现出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但两文作者在突出这一特点的写法上略有不同,甲文主要是通过_______来表现,乙文主要是通过________来表现的。

1.①如果  ②承认、同意

2.①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②只有博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庶(徐元直)和诸葛亮很友好,说是确实这样。

3.志向远大、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正面描写人物的表现和别人的侧面烘托相结合(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段,做题。

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乌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选自《晏子春秋》)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景公弋___________

②数烛邹罪已,请杀之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

3.晏子列举烛邹三火罪状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1.①喜欢     ②完,结束

2.使我们国君因为鸟飞走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

3.让景公不杀烛邹。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列而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强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节选自《左传·子鱼论战》)

【注】①公:指宋襄公 ②泓:河名,今河南柘城县北。③列:摆好阵势。④济:过河,渡河。⑤司马:宋国司马(官名),名子鱼。⑥门官歼焉:侍卫官被杀尽。⑦重(ch6ng)伤:再一次向敌人进攻。⑧二毛:这里指花白头发的敌人。⑨鼓:(击鼓)进攻。⑩则如:不如。

1.请把【乙】文中画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后用三个逗号断句。

若 爱 重 伤 则 如 勿 伤 爱 其 二 毛 则 如 服 焉。

2.依据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各写出一个成语。

望其旗____________列而后击之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既列而击之”中的“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登轼望之B.阻鼓之,不亦可乎

C.尉剑挺,广起,夺杀尉。D.足肤皲裂不知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5.《曹刿论战》中的长勺之战和《子鱼论战》中的泓之战的结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1.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2.望风披靡、所向披靡、风靡一时;既往不咎、一如既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3.D

4.

①     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消失

②     趁他们受阻而进攻,不也可以吗?

5.

①     结局不同:长勺之战:以弱胜强,鲁国战胜了齐国;泓之战:宋国一败涂地。

②     原因:鲁庄公虽目光短浅,但知人善用。宋襄公:刚愎自用,迂腐伪善。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第1-5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

注释:①苏代:人名。②惠王:指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③禽:通擒。捉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臣之妻臣。( )

②皆以美徐公 ( )

③能谤议于市朝;寡人之耳者。( ),

④今日不。(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故愿王熟计之也!

3.邹忌讽谏齐威王、苏代讽谏赵惠王的目的各是什么?

4.甲文中,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5.比较两个文段,说说它们在说理方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1.①偏爱       ②比        ③让(使)……听到       ④下雨 

2.①从这一点(这些方面)来看,大王您受到的蒙蔽是很严重的啊!

②所以希望大王您仔细地考虑这件事啊。

3.邹忌为了让齐威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使国家强大;苏代是为了劝阻赵惠王攻打燕国

4.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臣的建议。第二问答案示例:(1)要虚心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

(2)要虚心接受师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

(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4)要敢于、善于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5.都运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宾客大宴 会( )

②群响毕 绝( )

③两战战 股(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本文描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你还知道哪些精彩的民间技艺和民风民俗?请选择一种加以描述。

1.①适逢,正赶上  ②尽,消失  ③大腿

2.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3.答案要点:①答某种技艺可以,比如,微雕、也可以是某种民俗,比如,赛龙舟 ②要有所描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周家贫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予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肄!’”

注释:①贷粟:借粮。②邑金:封地交纳的租税。③忿然作色:生气而变了脸色。④中道:道路中间。⑤波臣:水里的小人物。⑥激:引。⑦吾失吾常与:我失去曾经作伴的(水)。⑧处:安身之地。⑨然:乃,就。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将贷三百金 子( ) ②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我哉 活( )

③君乃言 此(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3.庄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讽喻什么?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1.①对人的尊称,您。  ②使……活。  ③代词,这,指激西江之水迎鲋鱼的话。

2.(你)还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市场来找我。

3.见难不助,却用空话骗人,十分虚伪。启发:不切实际的空话无用而可笑,解决不了问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偏观群书。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绝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忻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怒,卒获有所闻。

[乙]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既加冠 ( ) ②疑质理 ( )

③平生于( ) ④答人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偏观群书。

译文:

②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甲]:

[乙]:

4.你怎么看待文中的“手自笔录”,“目以十本为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我的感想:

1.①成年  ②提出 ③书法  ④有时

2.①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博览群书。②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甲]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幼时读书的艰辛。[乙]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4.读书必须勤奋刻苦,方能有所成就。(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反对亦可,理由须充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近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郑公魏征卒。征寝疾,上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征薨,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

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史纲评要》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 宫妇左右莫不王 ________ ②时时而进 _____________

③ 郑公魏征___________ ④朕一鉴矣_____________

2.翻译。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甲)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结合全文谈谈齐王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乙)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道理,请写出这个道理的内涵。

1.答案:①偏爱  ②闻或,偶尔③死④丢失

2.答案:①能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②用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正确和错误。

3.答案:齐王接受邹忌纳谏,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4.答案示例:说明要善于接受历史教训和别人的意见,使自己少犯错误。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午,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至劳军,至霸上入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安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以胡( ) ②已而细柳军( )

③天子至( ) ④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至于亚夫,安可得而犯邪!

3.文章用了 写法,赞扬了细柳军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1.防范 到      将要    派遣

2.(1)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得骑马奔驰。

(2)至于亚夫,怎么能够侵犯他呢?

3.对比      治军严谨

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因此汉文帝称赞他是“真将军”。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闾里]乡里。

⑥[士人家]读书人家。

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

⑧[文字]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无以书以观 ②家贫无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3.甲文作者为什么能“遍观群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

4.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1.到   指钱财

2. ①抄完后,跑着送回,不敢有所迟缓。

②到了他慢慢长大,家里没有书可读。

3.信守诺,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

即使再大的困难,他也坚守承诺,绝不耽误,人们乐于借书给他。

4.阳修的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因家贫,而放弃学习,使孩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