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文.完成1—5小题。
(甲)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己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__中行走。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拿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1)迟、晚
(2)等、到
3.(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4.年纪大,事务多(意思正确即可)
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 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人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遮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 )猥自枉屈
( 2 )以彰其咎
( 3 )此臣所以报先帝
2.翻译下面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1.(1)降低身份 (2)表明,显扬 (3)……的原因
2.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3.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 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鱼之乐也 (2)子固非鱼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理由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1.(1)这。(2)本来、原来。
2.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3.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5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擦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1.解释句子的加点词:
①余拿一小船 拿:
②惟长堤一痕 痕:
③列俟岸上 俟:
④匿影树下者亦出 匿: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
②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译:
3.简要概括甲文所写的内容
4.乙文作者是在哪个季节游湖,你是怎么知道的?至少说出两点理由。
5.甲、乙两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否一样?请说说你的理由。
1.①撑、划 ②痕迹 ③等待 ④隐藏
2.①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与云,与山与水上上下下全白了。
②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在身边,清梦惬意。
3.交待了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记述了赏雪的具体经过。
4.夏季;①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②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
5.一样;都发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乙】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晦明变化者
②沿溯阻绝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④飞漱其间
2.两段选文都描写了四季佳景,作者是怎样描写秋景的? 用自己的语言分别说一说。古诗文中还有一些描写秋景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甲】
【乙】
描写秋景的诗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侃①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 ”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②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③,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④也! ”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陶侃:东晋人,官至大将军。 ②戏贼:损害、糟蹋。 ③检摄无遗:检查管理,没有遗漏。 ④自弃:自己糟蹋自己。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陶侃尝出游
②用此何为
③死无闻于后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陶侃是怎样的一个人?
1.①尝:曾经。 ②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前置。 ③闻:留名。
2.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富裕,人人丰衣足食。
3.陶侃是一个重视农耕的好官,他志存高远,珍惜时间,做事谨慎勤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捕蛇者说(节选)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加点的字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汪然出涕(鼻涕)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挤压)
B.又安敢毒耶(怨恨) 君将哀而生之乎(活)
C.向吾不为斯役(从前) 虽鸡狗不得宁焉(虽然)
D.则久已病矣(疾病,得病)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这样的事)
2.翻译画线的句子。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3.请你结合具体的内容,揣摩一下蒋氏说这段话时的心情。
1.B
2.(略)
3.痛苦悲伤(因为祖父、父亲都死在捕蛇这件事情上)、庆幸(和乡邻相比,我们还是幸运的)、无奈、气愤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②闻道也。吾言未尽而君愠之,拒人以千里,其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③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座右,以昭炯戒④。”
【注释】①愠:恼怒。②冀:希望。③盍:为什么不。④炯戒:明显的警戒。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王生不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悉能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余不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画线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3.结合短文内容,评价一下李生的规劝艺术。
1.①通“悦”,高兴。②记住。③聪明。
2.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3.能对朋友的缺点直言相劝;遇到挫折不灰心;善于引用古人的话劝慰;劝慰有针对性;语言合乎逻辑等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如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义正辞严
2.翻译下面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从文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1.A
2.等他高兴了。我才向他请教
3.①刻苦好学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①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縗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③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④敛棺椁⑤皆所具。公怃然,即彻⑥宴席,厚赒⑦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摘自《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僚属:下属的官司吏。 ②缭经(cuī dié):丧服。 ③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 ④赗(fèng) ⑤棺椁:下葬的物品。 ⑥彻:通“撤”。 ⑦赒:救济。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率( )
②未举觞 觞( )
③使毕其事 毕(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做客感叹有泣下者。
3.请简要回答,你从文中看出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
1.①带领 ②酒杯 ③完成
2.在座的人十分感动,有的还流下了泪水。
3.范文正是一个关心人民疾苦、为民而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