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做1~5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柽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久之,幸攀而上。……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摧]崩裂。
1.依据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各写出一个成语。
不以疾也 践之辄陨
2.请把【乙】文中画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后用三个逗号断句。
欲 上 既 无 援 欲 下 亦 无 地 生 平 所 历 危 境 无 逾 此 者。
3.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指攀草根而登 B.皆以美于徐公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甲】【乙】两文段均为山水游记,【甲】文中有一双音节词语可以概括【乙】文所描写的山势特点,请把它写出来,并分析两文在写山势上写法的不同。
1.疾言厉色,疾风(知)劲草,疾足先登;动辄得咎,浅尝辄止。
2. 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3.B。
4.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5. ①重岩或叠嶂或巘
②【甲】文主要运用直接描写;乙文主要运用间接描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敌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日:“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苟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避也 ____________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____________
③值胡贼攻郡 ________________ ④一郡尽空 _______________
2.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苟巨伯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言行印证了(甲)文中的哪一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①祸患 ②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③适值 ④整个,全部
2. ①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然而我追求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得到生命的事情。
②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弃他,宁可以我的身体代替友人的性命。
3.有情有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⑤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释: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⑤卒:终于。
1.甲文论证了_________道理;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失国逃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
②发于声,而后喻 喻:______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 然:______
④至于鄙 鄙:______
⑤被服以立 被:______
⑥是以至此 以: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请选择一点具体谈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谄谀者众(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1)通“弼”,辅佐 (2)了解,明白 (3)这
(4)边境或偏远的地方 (5)通“披”,穿着(4分) (6)因为
3.(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2)国君之所以失去国家(社稷),是因为奉承拍马的人多。
4.示例①甲、乙两文都谈到了“法家弼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甲文说“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文则通过宋昭公的例子具体说明这一点。
示例②甲、乙两文都谈及了如何对待过失的问题。甲文说“人恒过.然后能改”;乙文中的宋昭公“亡而能悟”,有过能改,终于返回了自己的国家。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语段,完成1—4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王之蔽甚矣:
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字与例句“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于厅事之东北角,旋八尺屏障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长,此指身高 (2)如 (3)偏爱 (4)受蒙蔽
2.D
3.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评分标准]本题共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4.示例1:邹忌: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忠诚,有自知之明。
示例2:齐威王: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完成1—2题。
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所画兰益奇变。
【注:具裹粮:准备干粮】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林之栋善画兰,好游(喜欢)B.樵者或告(或者)
C.至则兰叶长丈许(左右)D.自是,所画兰益奇变(这)
2.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学习贵在有钻研精神,不怕艰难困苦,才终有所获。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文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明、,不敢出一言以复;侯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长跪而谢之曰 谢:
(2)入则无法家拂土 拂:
(3)至若春和景明 景:
(4)王曰:“何坐?” 坐:
2.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A. 无从致书以观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俯身倾耳以请
3.说说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侯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4.“录毕,走送之”中“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用“走”一字.表现出一种怎样的心情?
5.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2)“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6.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7.如果要用本文作者宋蠢这一经历作为写议论文的论据,你认为它可以作为哪些观点的论据?请至少谈两点。
1.(1)道歉,谢罪(赔罪);(2)同“弼”辅佐
(3)阳光 (4)犯罪
2. C
3.(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假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遍读各种书籍
(2)等到老师心情高兴了,我就请教他。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也得到了一些收获
4.跑 惟恐误了约定的还书时间,跑着去送给人家,给人家一个好的印象,以后借书还能痛快一些
5.(1)好学,借书从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
(2)为求得先生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对先生恭敬有礼,百折不挠
6.用同舍生的衣着豪华的生活与自己的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7.答案示例:逆境出人才;求学问要有勤奋刻苦的精神;艰苦的环境往往能锻炼人的意志。
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完成1-3题。
[甲 ]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乙]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卖柑者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吾赖是以食吾躯: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②吾子未之思也。
3.[甲 ]段中的捕蛇者和[乙]段中的卖柑者都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充分的理由,请你用自己的话替他们简述之。
1.①使……生存 ②养活
2.① 要是我过去不干这件差事,那早就困苦不堪了②您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啊
3.捕蛇者:缴税比捕蛇更不幸 卖柑者:行骗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问题,自己已习以为常。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
宋太祖怒责宋白
太祖时,宋白知举①,多收金银,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乃悉改其榜,使协②公议而出之。
【注释】①知举:主持考试。②协:符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 当斫汝头以谢众: ⑵ 乃悉改其榜: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
3.这则选文以“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两个反问句和“取舍汝当自决”“当斫汝头以谢众”两个祈使句刻画了宋太祖什么样的形象?
1.⑴道歉 ⑵全部
2.⑴于是先列出(录取人的)姓名禀告皇上,想要借皇上的旨意来增加自己的分量(保全自己)
3.公正 威严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做1-3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1.A
2.(1)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
(2)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3.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做1-3题。
心不在马
赵襄主(晋国国卿)学御于王于期(车夫),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最要紧的),马体安于车,人心调(谐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赶上)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把马引到正路上去)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通“尚”,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心调于马 先则恐逮于臣
B.用之则过也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此君之所以后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赵襄主学御 御驾亲征
2.翻译句子。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3.赵襄主驾车比赛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发,请联系你的实际谈谈。
1.B
2.但是您领先或落后时心里想到的都是我,哪还能和马协调呢?
3.失败的原因:(1)一心想取胜,注意力不集中;
(2)没有抓住比赛的关键问题,即调理马。启示举例:学一门技术要潜下心来,不能一味的争强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