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什么观点?

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如果生和义不能同时得到,要舍生取义。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墨子·贵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得也( ) ②故有所不避也( )

子冠履而断子手足( ) ④一言以相杀(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_________的观点,乙文用______________论证________的观点。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方法来论证观点。

4.谈谈你对两文中的“义”的理解,我们今天还有必要坚持这种“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①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②为一句话而争斗,以至互相残杀,这是由于义比他们的身体贵重啊

3.舍生取义    冠履不若手足之贵    万事莫贵于义    比喻论证

4.正义、大义,有利于人民国家民族的大义;应当坚持;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坚持人民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个人小利与大义产生矛盾时,要舍弃个人利益,保全人民国家民族的利益。(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檀弓》)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得也。 苟: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待饿者而之。 食: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甲文运用_______提出论点,然后从______两方面进行论证。乙文的主题可用甲文的观点________来概括。

1.①苟且   ②给……吃

2.①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讨厌的。

②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成了这个样子。

3.比喻   正反  舍生而取义者也

阅读古文,完成1~5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B. 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C.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D. 至承天寺(竟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 ( ) ( ) ( )。

4.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情?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朗读本文结尾的划线句,应带有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中月色

4.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5.喜悦和悠闲之中包含一些悲凉。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各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则久已矣( ) ②归而形梦( )

③广为圜外向( ) ④朝衣冠( )

2.请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语意停顿。(每句只要标一处)

(1) 吾 与 徐 公 孰 美 (2)今 齐 地 方 千 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________________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________________

4.邹忌是怎样发现自己的容貌不及徐公美的?

5.邹忌运用了借此喻彼的方法讽喻齐王纳谏,这种说理方法有什么好处?

6.从文章中看,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7.从邹忌进谏的方法和齐王纳谏的态度两方面,谈谈对我们处事为人的启发。

1.①困苦不堪 ②之于  ③通“阵”④穿戴 

2.(1)吾与徐公/孰美(2)今齐地/方千里   

3.①由此看来,您所受到的蒙蔽太深了。

②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别国。   

4.邹忌见到徐公后,仔细观察他的容貌,再照镜子做比较,发现自己的容貌不及徐公美。   

5.邹忌运用借此喻彼讽喻齐王纳谏,现身说法,比喻贴切,论据确凿,使人易于接受。   

6.因为齐国有敢于并善于进谏的大臣,有勇于纳谏、勇于改过的君主。   

7.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只要切题即可得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置人所鱼腹中( ) ②有功( )

2.下面句子与“扶苏以数谏故”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今诚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 或为死

C.威天下不兵革之利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5.陈胜为起义所作的舆论准备是什么?这段文字体现了陈胜怎样的才能?

1.①用鱼网捕 ②屡次(多次)

2.D

3.D

4.翻译略 。

5. 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非凡的才干和杰出的领导才能。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 题。

不计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司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

[注视]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不喜计人( ) (2)蒙正为不闻而过之( )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时人皆服其量
3.读完这篇短文,请你简要谈谈有何启示?

1.①过失(过错) ②假装

2. 当时的人都佩服他(吕蒙正)的度量(气度)

3. 开放性题:围绕“对人对事宽宏大量,不计个人得失”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而不知,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董遇“三余”读书

遇(即董遇,东汉末人,三国时著名学者)字秀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指汉献帝年问),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段煨:汉献帝时的一个将领)。采稆(稆lǚ,野生的谷物)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可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执经

(2)右备容

(3)其欣悦

(4)兄笑之而遇不改

(5)问“三余”之意。

(6)采稆

2.从下面句子中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同舍生皆被绮绣。 ,意思是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

3.翻译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作者宋濂大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其用意是什么?

(2)[乙]文中的董遇是怎样挤时间刻苦自学的?

(3)古时像宋濂、董遇家贫但刻苦读书的事例还有不少,请举出两例。

5.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就[甲]文作者的从师、尊师方式或[乙]文主人公的读书方法,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1.(1)请教  (2)香气  (3)等待  (4)他的  (5)有的人  (6)背

2.(1)披,穿 (2)见  现;显露

3.(1)因此人们(愿意)把书借给我。

   (2)冬天农活少,是一年中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是一天中的空闲时间;阴雨天不能下地干活,也是一种短时的空闲时间。

4.(1)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2)a常挟持经书,投闲可读。 b 以“三余”时间读书。

   (3)如汉匡衡凿壁借光、晋车胤囊萤读书、晋孙康映雪读书等

5.略。不管谈哪个问题(从师尊师或读书方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做1~3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词。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然则何时而乐耶

③太守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 ”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 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1.①指朝廷②既然这样,那么  ③为,是

2.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享受他自己的乐趣。

3.忧    醉与乐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做1~3题。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的书。 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 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不期月 太常王策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此子必蔽吾名!

3.就上文王羲之成功的故事,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认识。

1.①满、剑②.告诉  

2.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掩蔽(掩盖、超过)我的名声的。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成功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