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暖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尝古仁人之心 求:

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庙堂:

③不可状 具:

④公退之暇,鹤氅 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后天下之乐乐 B. ①其价廉而工省也

②烟云竹树已 ②物喜,不以己悲

C. ①处江湖远D. ①则何时而乐耶

②竹工破 ②子声丁丁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1.①求:探求。②庙堂:宗庙和殿堂,指朝廷。③具:全,都。④被:通“披”,披着。

2. B(A①连词,表示顺承关系,②助词,与“已”组合成“而已”,罢了,表语气。B连词,因为。C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代竹子。D①代词,这样;②助词,表状态)

3.①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②焚香__,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

4.范仲淹忧国忧民;王禹偁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参考译文:

   黄冈一带竹子很多,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匠把它破开,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因为它既便宜又省工。我因此建造了两间小竹楼,与月波楼相连。登楼远望群山,风光尽收眼底,景色无法一一描绘出来。夏天,最适宜听急雨,有如瀑布飞溅的声响;冬天,最适宜听大雪,有如碎玉撒落的声响。这里适宜鼓琴,琴声和谐悠扬;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妙;适宜下围棋,棋子落在棋盘上发出丁丁的声音。这一切都是竹楼所给予的。我在办完公事的闲暇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拿一卷《周易》,焚香__,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水色山光之外,只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醒之后,茶品完了,香烧尽了,送走夕阳,迎来明月,这也是贬居生活中的佳境啊。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1—5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2)如外人

(3)余人各复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1. (1) 类 (2) 全 , 都 (3) 邀  请

2.A  (古义;B交错相通:C与世隔绝的地方; D不用说 ,更不用说.今义略)

3.(1)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 满意足。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 或 :这个人为 ( 他们 )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

4.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5.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拥着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戌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今天下苦秦久已。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陈涉世家》选自《      》,它是一部        巨著,也是一部巨著。鲁迅赞誉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富贵,无相忘          (2)天大雨,道不通      

(3)爱士卒,楚人         (4)为天下,宜多应者     

3.选出翻译时括号里的内容无需补出的一句

A.九百人屯(于)大泽乡     B.上使(之)外将兵

C.天下苦(于)秦久矣      D.失期,法皆斩(之)

4.比较下面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为佣耕,何富贵也 B. 吴广乃

否,非是也 小不忍则乱大

C. 天下秦久矣 D. 项燕为楚将,有功

必先其心志 广故言欲亡

5.翻译

(1)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等死,死国可乎?

6.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主要是介绍陈胜年轻时的情况,“尝与人佣耕”说明了他当时的身份。

B.“鸿之志”说出了陈胜、吴广年轻时期的抱负,也突出了他们的年少气盛。

C.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起义的导火线是“失期,法皆斩”。

D.陈胜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一策略,表现了他超人的才略胆识。

1.史记      史学        文学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2.(1)如果     (2)恰逢      (3)爱戴     (4)通“倡”首发

3.(D)

4.(D)

5.(1)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2)同样是死,为恢复楚国大计而死怎么样?

6.(B)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便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 (《与朱元思书》)

③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 (《岳阳楼记》)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 (《曹刿论战》)

⑤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愚公移山》)

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①沿着 ②奔马 ③目光 ④把 ⑤草木 ⑥为……而死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

②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已怪之矣。(《陈涉世家》)

答案略

《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什么观点?

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如果生和义不能同时得到,要舍生取义。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墨子·贵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得也( ) ②故有所不避也( )

子冠履而断子手足( ) ④一言以相杀(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_________的观点,乙文用______________论证________的观点。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方法来论证观点。

4.谈谈你对两文中的“义”的理解,我们今天还有必要坚持这种“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①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②为一句话而争斗,以至互相残杀,这是由于义比他们的身体贵重啊

3.舍生取义    冠履不若手足之贵    万事莫贵于义    比喻论证

4.正义、大义,有利于人民国家民族的大义;应当坚持;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坚持人民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个人小利与大义产生矛盾时,要舍弃个人利益,保全人民国家民族的利益。(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檀弓》)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得也。 苟: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待饿者而之。 食: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甲文运用_______提出论点,然后从______两方面进行论证。乙文的主题可用甲文的观点________来概括。

1.①苟且   ②给……吃

2.①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讨厌的。

②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成了这个样子。

3.比喻   正反  舍生而取义者也

阅读古文,完成1~5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B. 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C.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D. 至承天寺(竟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 ( ) ( ) ( )。

4.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情?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朗读本文结尾的划线句,应带有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中月色

4.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5.喜悦和悠闲之中包含一些悲凉。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各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则久已矣( ) ②归而形梦( )

③广为圜外向( ) ④朝衣冠( )

2.请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语意停顿。(每句只要标一处)

(1) 吾 与 徐 公 孰 美 (2)今 齐 地 方 千 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________________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________________

4.邹忌是怎样发现自己的容貌不及徐公美的?

5.邹忌运用了借此喻彼的方法讽喻齐王纳谏,这种说理方法有什么好处?

6.从文章中看,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7.从邹忌进谏的方法和齐王纳谏的态度两方面,谈谈对我们处事为人的启发。

1.①困苦不堪 ②之于  ③通“阵”④穿戴 

2.(1)吾与徐公/孰美(2)今齐地/方千里   

3.①由此看来,您所受到的蒙蔽太深了。

②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别国。   

4.邹忌见到徐公后,仔细观察他的容貌,再照镜子做比较,发现自己的容貌不及徐公美。   

5.邹忌运用借此喻彼讽喻齐王纳谏,现身说法,比喻贴切,论据确凿,使人易于接受。   

6.因为齐国有敢于并善于进谏的大臣,有勇于纳谏、勇于改过的君主。   

7.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只要切题即可得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