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岳阳楼记(节选)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人名)。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_____
3.第①段描写“满目萧然”之景,表现迁客骚人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
1.北宋(宋) 范仲淹
2.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3.感极而悲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醉翁亭记(节选)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________
3。第①段描写山间不同时间的景色,表现作者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
1.北宋(宋) 欧阳修
2.来到溪边钓(捕)鱼,溪水深而鱼儿肥
3.乐亦无穷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桃花源记(节选)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荚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
3.第①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
1.东晋(晋) 陶渊明
2.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3.怡然自乐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秦西巴纵麑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
[注释] ①纵麑(ni):放走小鹿。 麑:小鹿。②窃:私自。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 )
(2)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
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A.对一头小鹿也不能忍受,又何况对人呢?
B.对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C.连一头小鹿都不能容忍,怎么能容忍一个人呢?
D.连他都不忍心伤害小鹿,其他人会忍心伤害吗?
3.秦西巴“纵麑”的原因是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4.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
1.(1)命令;派遣;让 (2)停;过了
2.B
3.“麂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 (“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
4.要知人善用;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1—5题。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陶后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5.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1.(1)洗涤;(2)立、树立或竖立;(3)少。
2.(1)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2)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3.B
4.D
5.同意与否均可,理由要能支撑观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蓦,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_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_____________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则请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1)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参与 (2)同“遍”,遍及、普遍 (3)可凭借
2.(1)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
(2)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 ②靡(mǐ):没有。 ③暧(
):隐蔽。 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1.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2. D
3. C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②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A. “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 “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 选文第①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 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2. 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1. A
2. (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1-4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 C. 通宵达旦 D. 博古通今
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尽水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2. 答案:(1)顺(沿) (2)整齐的样子
3. 答案:
(1)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3)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 答案要点:(1)活动 (2)穿戴 (3)心情
(甲)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口技》
(乙)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夫呓语 其真不知马也B.当是时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既而儿醒 而计其长D.为人五 不足为外人道也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妇抚儿乳:------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两段文字中各有一个表示评价和赞美的句子,写出并翻译。
(甲)文-------
(乙)文---------
4.选文中提到的口技和微雕都属于民间技艺。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写出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1. B
2.①喂奶。 ②通“拣”,挑选。
3.(甲)文:众妙毕备。 各种妙处都具备(或“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
(乙)文: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真是太奇妙了!·
4.举例:剪纸、踩高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