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5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申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一-----, 根本原因足---一
4、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1.(1)逃亡(2)去、往
2.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4.答案要点:(1)士兵陈胜的敬畏 (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5.答案要点:(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文言文阅读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第1-5题。
①若夫淫雨露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圆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悲者矣。
⑦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僧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馋谗畏讥 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山岳潜形 潜:--
(2)薄暮冥冥 薄:--
(3)把酒临风 把:--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 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用原文语句填空。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 “退”指的是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
5.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 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1.D
2.(1)隐没 (2)迫近 (3)持、执 (4)曾经
3.(1)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5.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文言文,完成1-4小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2、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
4、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的括号内。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治理国家 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2.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A D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岳阳楼记(节选)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人名)。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_____
3.第①段描写“满目萧然”之景,表现迁客骚人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
1.北宋(宋) 范仲淹
2.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3.感极而悲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醉翁亭记(节选)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________
3。第①段描写山间不同时间的景色,表现作者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
1.北宋(宋) 欧阳修
2.来到溪边钓(捕)鱼,溪水深而鱼儿肥
3.乐亦无穷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桃花源记(节选)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荚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
3.第①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
1.东晋(晋) 陶渊明
2.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3.怡然自乐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秦西巴纵麑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
[注释] ①纵麑(ni):放走小鹿。 麑:小鹿。②窃:私自。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 )
(2)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
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A.对一头小鹿也不能忍受,又何况对人呢?
B.对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C.连一头小鹿都不能容忍,怎么能容忍一个人呢?
D.连他都不忍心伤害小鹿,其他人会忍心伤害吗?
3.秦西巴“纵麑”的原因是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4.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
1.(1)命令;派遣;让 (2)停;过了
2.B
3.“麂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 (“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
4.要知人善用;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1—5题。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陶后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5.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1.(1)洗涤;(2)立、树立或竖立;(3)少。
2.(1)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2)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3.B
4.D
5.同意与否均可,理由要能支撑观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蓦,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_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_____________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则请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1)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参与 (2)同“遍”,遍及、普遍 (3)可凭借
2.(1)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
(2)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 ②靡(mǐ):没有。 ③暧(
):隐蔽。 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1.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2. D
3.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