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①充乎天地之间 乎:在 ②、称其气之小大 称:相当,配合
B.、①恐遂汩没 遂:就 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恣:无拘束
C.、①仰观天子宫阙之壮 宫阙:宫殿 ②、天下之巨丽 巨丽:极其美好
D.、①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恃:依靠 ②、四夷之所惮 惮:畏惧
2、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那些自身的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二段中,为突破自身局限,作者做了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3、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4、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5、①、我善于修养自己正大刚直的气。 ②、天下人都依靠(你)可以无忧无虑。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日:“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广素爱人 素:sǜ 朴素
B.广故数言欲亡 亡:wáng 死亡
C.尉果笞广 笞:chī 用竹板打
D.被坚执锐 被:biè 同“披”
2,翻译下面语句。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 C
2.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3. (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
(3)激怒众人
4. (诸郡县)苦秦吏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由是感激 感激:_________________
(2)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_________________
(3)故五月渡泸 故: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临危委重任和□□□□□。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1.(1)感动、激动 (2)奔走效劳 (3)所以(因此)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4.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5.(1)六出:六出祁山
(2)七擒:七擒孟获
(3)东和:东和孙吴
(4)北拒:北拒曹魏
(5)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阅读文言文,完成1-6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②段的段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③段中各有一个错字,请将这两个错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第②段的错字是:_________ 应改为:__________
第③段的错字是:_________ 应改为:__________
5.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辄:___________ (2)弈:__________
6.第③段写了哪些人?请用二个宁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环滁皆山也
2.(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3.朝暮、四季(时)的不同景色,乐趣无穷。
4.“瞑”改为“暝”。“冽”改为“ 洌”。
5.(1)就 (2)下棋
6.写了滁人(游人)、太守、众宾。他们共同的心情是“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2)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1) 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
(2)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或片断,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所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依据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各写一个成语。
①北顾黄河之奔流 ( )
②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3、者说:“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所为?”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1、①举例:顾名思义 顾影自怜 顾左右而言他 顾盼生姿
②举例:恃才傲物 恃强凌(欺)弱 恃才矜己
2、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没有不读的,但是(那些)都是古人的陈迹。
3、略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而就罪。
[注]①藉:垫、衬。②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1、下列句中加点的“以”,跟“以杖击之”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徐喷以烟 D.、不以千里称也
2、解释加线的句子中文中的含义。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而就罪。
3、李惠是怎样的一个人?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1.C
2、(李惠)让两个相争的人看(从羊皮上)打下的盐粒,背柴的人就主动接受惩罚。
3、李惠是一个仔细、认真、聪明、机智的人,
语句:“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
4、提示:①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②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文选自《第六册》)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题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③“乡”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天性,天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3)简答题:①道理 举例.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吴广素爱人 。 ②尉果笞广 。
③广故数言欲亡 。 ④陈胜佐之 。
2、“以激怒其众”中“以”字和下列句子中哪一项的“以”字意思相同?(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翻译“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文: 。
1、①向来;平常 ②用鞭、杖或竹板打 ③屡次 ④辅助;帮助
2、C
3、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戍守(渔阳)而死的人本来也要十分之七。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
1、“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
1、B 2、B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