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 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 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 设: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B.①猿则百叫无绝
②月景尤为清绝
C.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②皆在朝日始出
D.①梅花为寒所勒
②歌吹为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1、①奔:飞奔的马。②作:发出。③勒:约束,阻止。④设:着,涂。
2、C
3、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4、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苏轼《上枢密韩太尉书》)
[乙]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 告子上》)
1、 解释加点的词。
①辙生十有九年矣 ( )
②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 )
③通国之善弈者也 ( )
④曰:非然也。” ( )
2、 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译: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
3、[甲] [乙]两文都是谈治学的,它们提倡的治学态度却不尽相同,试比较二者的不同点。
答:[甲]文:
[乙]文:
1、①又 ②为第一,成为第一 ③擅长 ④这样
2、①全国人依靠您可以无忧无虑,周边的少数民族因为畏惧您而不敢轻举妄动。
②虽然和他一起学下棋,(但)棋艺不如他。
3、甲:治学贵养气或治学当行万里路。 乙:学贵专心致志。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掠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锄钩,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选自《龚遂治渤海郡》)
(乙)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选自《鹤林玉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移书敕属县 ( ) ②开仓廪假贫民 ( )
③诘之,乃库中钱也( ) ④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 ( )
2.根据文段意思,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
②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3.(甲)文中,龚遂为了稳定渤海郡的社会秩序在赴任途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4.你如何看待(乙)文中张乖崖这一人物?
1.①命令 ②借 ③盘问,责问 ④竟,竟然
2.①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种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或追究)。②(于是)亲自提剑走下台阶,斩了那个小吏。
3.遣还迎接的军队;下令撤销捕吏;明确良民与盗贼的标准。效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
4.既可以说张乖崖防微杜渐,严惩污吏,也可以说他执法过严。(言之成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
4.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5.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1、A
2、(1)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
(2)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3、好读书 欣然忘食 性嗜酒 期在必醉
4、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__。
5、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 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5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 ) ②不耻劳辱( )
2.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_________,本字是___________。
5.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去拜访 ②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
2.左右皆笑之。
3.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佣的抄书人来谋生(供养家庭)。
或: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
4.通假字:研 本字:砚
5.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是进亦忧,退亦忧( )
(3)微斯人,吾谁与归(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1.(1)居:处、处在 (2)进:在朝廷上做官(居庙堂之高) (3)归:归依
2.(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心理)。 (2)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迁客骚人
4.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5.提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呵。
阅读孟子《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4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屋舍俨然 B. 故患有所不辟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C.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D. 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⑴选段中,作者将 比作鱼,将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
⑵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 ”这个词含义相同。
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翻译:
4.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
答:
1.C
2.⑴生 义 舍生取义 ⑵贤者
3.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4.符合题意即可,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浩浩汤汤( tang1 )B.、衔远山( xian2 )
C.、互相轩邈( miao3 )D.、泠泠作响( ling2 )
2.解释句中划横线的词。
(1)横无际涯 (2)先天下之忧而忧
(3)猿则百叫无绝 (4)窥谷忘反
3.翻译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译文: 。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
4.在景物描写方面,甲段主要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突出洞庭湖 的景色特点。乙段则从视觉和 角度进行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 (用原文作答)的特点。
1.A
2.(1)涯:边 (2)先:在……之前;把……放在前面 (3)绝:停止
(4)反:通“返”,返回
3.(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2)(有时飞速的)急流比箭还快的,迅速的波浪好像奔腾的马群。
4.雄伟 听觉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A.本段开头以“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为”相比较,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B.“退亦忧”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相呼应。
C.“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D.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政治抱负。
阅读《出师表》片断,回答1-4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遂许先帝以驱驰( ) (4)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上面两段文字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用文中原话回答。
(1)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
(2)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
1.平民或百姓 (2)出身低微(3)奔走效劳 (4)不长庄稼的地方
2.(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关头接受任命。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1)遂许先帝以驱驰 (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