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缦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 ) (2)俟其欣悦( )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绮绣(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战于长勺
B.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足肤皲裂而不知 气可以养而致
D.以衾拥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5、选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 (1)跑(或:赶快) (2)等待(或:等到) (3)寄居(或:居住、住在) (4)通"披"
2、B
3、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4、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意对即可。 )
5、记叙、议论 本文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写得生动、感人,这样写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勤且艰”的读书生活和苦学态度,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劝勉晚生刻苦学习的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做1-3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都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2)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坚持自己的人生信仰而舍生取义,举一例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比②通“避”,躲避。
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答案示例:闻一多为了-正义的事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恐 吓,拍案而起,慷慨陈词,被特务__。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做1-3题。
官缚罪人
苻坚幼时,常戏官街中。高平徐统有知人之明。遇坚于路,戏执其手曰:“苻郎,此官街,小儿敢戏于此,不畏官来缚汝耶?”坚曰:“官缚罪人,不缚小儿戏也,何畏焉?”统甚称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高平徐统有知人之明__________________
(2)戏执其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了苻坚的回答,徐统为何“甚称之”?
1.①了解、识别②他的(或苻坚)
2.官府只抓有罪的人,不抓游戏的小孩,有什么可怕的?
3.苻坚年纪虽小却明白大人才知道的道理,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善于思考、聪明伶俐的孩了。
阅读: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余 闻 之 也 久。
2、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3、略,能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1、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姓多闻其贤B.、其如土石何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D.、其一犬坐于前
2、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 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以问著,对如初。
4、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
1、C
2、更加;精益求精。
3、(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
4、要求严格,循循善教。(能紧扣内容答出其特点即可)。
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 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 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 设: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B.①猿则百叫无绝
②月景尤为清绝
C.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②皆在朝日始出
D.①梅花为寒所勒
②歌吹为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1、①奔:飞奔的马。②作:发出。③勒:约束,阻止。④设:着,涂。
2、C
3、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4、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苏轼《上枢密韩太尉书》)
[乙]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 告子上》)
1、 解释加点的词。
①辙生十有九年矣 ( )
②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 )
③通国之善弈者也 ( )
④曰:非然也。” ( )
2、 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译: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
3、[甲] [乙]两文都是谈治学的,它们提倡的治学态度却不尽相同,试比较二者的不同点。
答:[甲]文:
[乙]文:
1、①又 ②为第一,成为第一 ③擅长 ④这样
2、①全国人依靠您可以无忧无虑,周边的少数民族因为畏惧您而不敢轻举妄动。
②虽然和他一起学下棋,(但)棋艺不如他。
3、甲:治学贵养气或治学当行万里路。 乙:学贵专心致志。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掠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锄钩,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选自《龚遂治渤海郡》)
(乙)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选自《鹤林玉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移书敕属县 ( ) ②开仓廪假贫民 ( )
③诘之,乃库中钱也( ) ④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 ( )
2.根据文段意思,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
②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3.(甲)文中,龚遂为了稳定渤海郡的社会秩序在赴任途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4.你如何看待(乙)文中张乖崖这一人物?
1.①命令 ②借 ③盘问,责问 ④竟,竟然
2.①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种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或追究)。②(于是)亲自提剑走下台阶,斩了那个小吏。
3.遣还迎接的军队;下令撤销捕吏;明确良民与盗贼的标准。效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
4.既可以说张乖崖防微杜渐,严惩污吏,也可以说他执法过严。(言之成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
4.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5.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1、A
2、(1)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
(2)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3、好读书 欣然忘食 性嗜酒 期在必醉
4、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__。
5、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 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5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 ) ②不耻劳辱( )
2.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_________,本字是___________。
5.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去拜访 ②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
2.左右皆笑之。
3.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佣的抄书人来谋生(供养家庭)。
或: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
4.通假字:研 本字:砚
5.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