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简子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以授二子,日:“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

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

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

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⑤〔识(zhl)〕记住。⑥〔甚习〕很熟。习,熟悉,

熟练。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书训诫之词二简 舅家见之

B.授二子 彰其咎

C.问真无马邪

D.出诸袖中奏之 人不知不愠

14.文意理解。(4分)

(1)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 ”这两个细

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用原文作答)(2分)

(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13.A(2分)

    14.(1)诵其词甚习  出诸袖中而奏之(2分)

    (2)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②要选贤任能。(2分.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

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口技》选段,回答8—10题(8分)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尽而已。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中间: (2)名:

9.(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10.(2分)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 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

阅读《口技》,回答8—10题(8分)

8.(2分)(1)中间:其中夹杂着    (2)名:说出

9.(4分)(1)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2)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

10.(2分)简单    高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诸国,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 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决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人大悦。夫墙薄而可旷日持久者,未之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也。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半为当罪,半以为无罪 以:以为

B.臣,鄙民也,不知当 狱:监狱

C.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 与:给

D.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之而可也 厚:优厚的对待

9、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墙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未之有也。

A. 日出林霏开B.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C. 朝往,暮而归D. 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10.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朱公即富可敌国,又懂得治国的道理,可见真是有奇智

B. 梁王能听取平民的建议,确实一位明君

C. 朱公虽然觉得自己目光短浅,但家里有价值很高的白玉,因此并不自卑

D. 朱公拿二白玉来譬喻,意在建议梁军宽厚待民

11.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每句3分。)

⑴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

⑵ 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选自《隆中对》)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天子而令诸侯 挟: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夙夜:

1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两项是(2分)………………………( )

A. 将军身率益州众出于秦川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职分也

B. 定中原 通巫峡

C. 还旧都 曹操比袁绍

D. 则名微众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1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段中 “天下计”的内容?【乙】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老臣心”?(3分)

答:

14.有人认为后主刘禅愚钝无能,先帝刘备驾崩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取而代之。读完【甲】【乙】两文后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10.(2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挟持,控制

  (2) 早晚

11.(2分) C D 

12.(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2)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3.(3分)

   (1)“天下计”是指“三分天下”,具体指对曹操“不可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2分)

   (2)最能体现“老臣心”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分)

14.(3分)开放性题,结合选文分析诸葛亮性格,得出结论,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示例:不同意这种观点(1分)。从选文看诸葛亮受刘氏父子礼遇,先为先主制定三分天下的大计,后受先主托孤重任,他为蜀汉南征北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忠臣良将他绝不会夺权谋逆(2分,意思对即可)

材料一:《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得清如许,有源头活水来。

材料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多为之,自工③;世人患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⑤,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乘间:乘机,乘着间隙。③工:精,妙。④患:毛病、弊端(在于)。⑤指摘:挑剔,批评。

7、古人作文讲究言简意赅,有时会承前省略一些成分,但并不会给读者造成障碍,请补出下列括号中省略的内容。(1分)

(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8、运用文言文阅读的知识与方法,解释材料一、二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那: 为: 尝: 而:

9、请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材料一中画“ ”的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2分)

10、说说材料一的最后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2分)

11、尝试准确翻译下列句子。(2分)

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12、欧阳修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文章?(4分)

①试用材料一中的诗句回答:

②试用材料二中的原文回答:

7、(1分)欧阳文忠公或欧阳修。

8、(2分)那:怎么  为:因为  尝:曾经  即:而且

9、(2分)能至少合理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分)描绘符合原诗意境。(1分)

10、(2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意近即可)

11、(2分)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人。

12、(4分)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分)

           ②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2分)

阅读文言文段《期行》,完成6-11问题)(18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是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元,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而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期行》一文来自古代笔记小说集《_________》。作者________。(2分)

7.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_(3)相委而去__________

(2)元方时年七岁__________________(4)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

8.“之”可以 当代词,分别指代不同的人或事物,请指出下面“之”所代的内容。(2分)

①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 ②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与人相约,却不准时赴约,你怎么评价这种行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用简单语言概括《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的内容并写出与《期行》一文相同的地方。

①《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2分)《世说新语》   刘义庆

7、(2分)约定;丢下、抛弃

8、(2分)元方;卖油翁

9、(4分)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不讲礼貌。

10、(3分)准时是一种道德,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11、(3分)蔡勉旃的朋友在他家寄存了一千白银,没有乡下字据。不久,这人便去世了。蔡勉旃把这人的儿子叫过来,要反银子还给他,他却不接受。最后蔡勉旃坚决把银还给他。

做人要讲信用。

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节选自《陈太丘与友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

7、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2分)

A.、元方年七岁/故有物外之趣

B.、三人,必有我师/陈太丘与友期

C.、日中不至,则无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也

D.、谢太傅寒雪内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

8、文段中,“□□□□”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友人至而不见太丘,“□□□□”是友人发怒的原因。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针锋相对,致使“友人惭”。由此可知“□□”和“□□”是本文的核心。(用原文的语句填空)(2分)

9、文中蕴涵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3分)

答:

6.(3分)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人家就走了。(其中“期”、“ 委”、“ 去”三个词翻译不准确者各扣0.5分)

7、(  B )(  C )

8.(2分)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相委而去          无信  无礼

9.(3分)从做人要讲诚信、知错能改、要懂礼仪等方面谈都可以(1分),要联系实际谈才能给满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8.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1分)

元方 入 门 不 顾

9.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6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

③尊君在不 ( ) ④相委而去 ( )

⑤下车引之 ( ) ⑥元方入门不顾 (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何理解“友人惭,下车引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尾写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①元 方 /入 门 /不 顾(1分)

9.①约定   ②才  ③通“否”   ④丢下   ⑤拉    ⑥回头看

10.过了中午还没有来,太丘就不再等候走了,离开后那朋友才来。(3分)

11.知道自己错了想表示歉意(意对即可)

12.开放性试题。只要能说出理由,答“失礼”与“不失礼”都对。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邹忌齐王纳谏( )

(2)臣之妻臣( )

(3)下令( )

(4)寡人之耳者( )

21.用现代汉语解释“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个句子。(2分)

22.“群臣吏民”进谏的三种方式依次是什么?请用文段中的词语回答。(3分)

23.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20.(1)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偏爱  (2)于是  (3)使……听到

21.满一年以后,(人们)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22.面刺上书谤讥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在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即可。

23.齐王是一个为了修明政治,善于开言路,从谏如流,行动果断的君王。

  解析:时齐王的分析认识应该从他对待劝谏的态度来进行。能听取不同意见,并采取奖励措施来激励人们提建议,这些都是为了齐国的发展强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10分)

农 夫 耕 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③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②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释】①息:呼吸。 ②术:方法。 ③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行者解衣下田( ) (2)气汗雨 ( )

(3)农夫曰 ( ) (4)行者服而退(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甚矣,农之惰也!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

10.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2分)

8.(4分)(1)行者:过路的人 。            (2):尽、完 。

(3):告诉、对……说。         (4)退:走了、离开。

9.(4分)(1)译文:农夫太懒惰了。或:太懒惰了,农夫。(“甚”、“惰”各1分)(2分)

(2)译文:不是耕田难,是你的方法错误(不对)啊!(“乃”1分)(2分)

10.(2分)

示例一: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摘录原句“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只给1分)

示例二: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或: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示例三:实践胜于说教。

示例四:事非经历不知难。(言之有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