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14~16题。
宣王好射
齐宣王好射,说①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②。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③之,中关④而止,皆曰:“此不下⑤九石,非王,其⑥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吕氏春秋》)
注:①说:同“悦”。②三石(dàn):石,重量单位,一石为120斤。③引:拉。④关(wān):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⑤不下:不少于。⑥其:副词。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齐宣王好射 (2)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
15.翻译句子。(4分)
①说人之谓已能用强弓也
②其孰能用是
16.文段结尾说:“岂不悲哉?”齐宣王究竟可悲在哪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分,每个1分。)⑴好:喜欢 ⑵情:实际情况
15.(4分,每句2分)⑴喜欢别人说自己能够使用强弓。⑵还有谁能用这弓?
16.(2分)齐宣王的可悲之处就在他被人蒙骗,自己却终生不知道。
郭嘉谏曹操击乌桓①
曹操将击乌桓。诸将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②。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破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③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桓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④之心,成觊觎⑤之计,恐青、冀⑥非已之有也。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操从之。
行至易⑦,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操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⑧,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
【注释】①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郭嘉: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文中的“胡”“夷”也指乌桓。②许:指许都,当时国都。官渡之战后,袁绍的残余势力投奔乌桓,两股势力联合起来,对曹操构成重大威胁。同时刘表和刘备在南方又蠢蠢欲动。③尚兄弟:指袁绍之子袁尚、袁熙。④蹋顿:乌桓首领。⑤觊觎(jìyú):非分的希望或企图。⑥青、冀:地名,指青州和冀州。⑦易:易县,因易水而得名。⑧单于庭:乌桓的大本营。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刘表使刘备袭许 (2)徒以威附 (3)尚及兄熙走辽东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袁绍有恩于民夷”中的“于”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B.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C.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胡恃其远,必不设备。
⑵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
12.曹操想平定北方乌桓,又担心虚国远征,带来后忧,郭嘉第一次劝谏分析指出了 和 ,解除了曹操的忧虑;第二次劝谏特别强调的制胜因素是“”。(3分)
9.(3分)⑴派遣 ⑵只、仅仅 ⑶逃跑、逃往(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C
11.(4分)⑴胡人(乌桓)依仗自己地处僻远,必定不会做好防备。⑵(刘表)(如果)重用刘备,就担心不能控制他;(如果)不重用刘备,刘备也不会被他任用(为他效力)。(每句2分,意对即可)
12.(3分)远征乌桓可攻其不备,有可胜之机;不征乌桓贻害无穷;刘表、刘备尚未实现联合,不足以构成威胁。(2分,答出其中两点,意对即可) “兵贵神速”(“掩其不意” )(1分)
附:参考译文
曹操将要去征讨乌桓。各位将领大多担心刘表会派刘备乘机袭击许昌。郭嘉说:“主公虽然威力、声势震动天下,但胡人(乌桓)依仗自己地处僻远,必定不会做好防备,可趁着乌桓没有防备,(我军)突然袭击攻打它,定能彻底击败对方。况且袁绍对当地汉人和乌桓人都有恩德,而且袁尚兄弟还在那里。现在我们对青、冀、幽、并四州的百姓,还只是用威势使他们归附,还没有施加恩德,舍弃(这四州)而南征(刘表),那袁尚必然凭借乌桓的资助,招纳那些为旧主拼死效命的人,胡人(乌桓)一动起来,汉人胡人百姓都将响应,这会使蹋顿产生入侵的野心,实现他非分的希望,(到时候)只恐青、冀二州就不是我们所有的了。刘表知道自己的才力不足以驾驭刘备,(如果)重用刘备,就担心不能控制他;(如果)不重用刘备,刘备也不会被他任用(为他效力)。因此,即使我们倾尽全国兵力远征(乌桓),主公您也用不着担忧什么了。”曹操就听取了郭嘉的谏言。
行军到达易县时,郭嘉说:“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现在(我军)行军千里攻击敌人,行军时运输的物资很多,难以迅速得到有利的时机,况且敌方听到消息,必定有所戒备;不如留下辎重,轻装兼程进发,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曹操于是率军悄悄出了卢龙塞,直捣乌桓的大本营,大败敌军,斩杀蹋顿以及名王以下许多将领。袁尚和他的哥哥袁熙逃往辽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1题。(16分)
卖蒜老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义 (4分)
(1)叟能如是乎 ( ) (2)咳嗽不绝声 ( )
(3)老人徐徐负蒜而归 ( ) (4)卒不肯告人姓氏。 ( )
1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分) ( )
A.、旁睨而揶揄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老人徐徐负蒜而归 吾恂恂而起
C.、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老人自缚于树 所恶有甚于死者
2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2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4分)
18.(1)这样 (2)停止(3)背 (4)终于 (4分)
19.B (4分)
20.我一个快要死的人,能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憾。
杨二故意站在十步之外,用尽全部力量打去。 (4 分)
21.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学无止境,为人要虚心,不可恃才傲物。(4分 意对即可)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 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注释:①师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人乐师。②援:执持,拿。③衽(rěn):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清除,去掉。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齐之习辞者也( ) (2)吏二缚一人诣王( )
(3)齐人固善盗乎( ) (4)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
1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 )
A.晏子将使楚/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B.何以也/以为寡人戒
C.吾欲辱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D.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师旷侍坐于前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2分)
(2)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2分)
14、【甲】【乙】两文中,晏子和师旷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11、熟练、熟悉 到(尊长那里去) 本来 这
12、D
13、(1)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 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让人快乐的了,因为没有人敢违背他的话。
14、示例一:我欣赏晏子的说话艺术,他在无法澄清“齐人坐盗”这一事实的情况下。巧用类比进行反驳,片言只语间化被动为主动,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示例二:我欣赏师旷的说话艺术,他先直话曲说,巧妙地将将晋平公说成是“小人”,引起晋平公的重视,再因势利导,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阮孝绪传(节选)(12分)
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②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③,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爲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注释]①出继:此处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王晏:南朝齐尚令。后因贪财专权被杀。③绵纩(kuà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闻者咸叹异之 (2)不服绵纩 (3)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4)何坐之及
11.下列句子中的“其”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屡至其门 B. 必细察其纹理
C. 其虫旧曾有之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13.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2分)
10.(1)以……为异(认为……奇异、对……感到奇怪) (2)穿
(3)估计 (4)犯罪
11.C
12.等到王晏被杀,内外亲属都因此很害怕。
13.不爱财(不慕富贵);有远见;孝顺。
说明文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杂下》)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乎?”晏子对曰:“齐使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7.解释加粗的词。(4分)
(1)齐人固善盗乎( ) (2)楚人以晏子短 ( )
(3)何坐( ) (4)傧者更道( )
18.写出文中涉及的成语(2分,)
①_____ ___ ②_______ _
19.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①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②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0.甲乙两文中晏子在外交上运用的共同技巧是什么?(2分)
21.甲文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2分)
17.(2)矮,(4)改变
18.橘化为枳,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19. 略
20.类比
21.想羞辱晏子反而自取其辱的窘态。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擅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再适:改嫁。 ②饘(zhān)粥:稠粥;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 ③昃(zè):太阳偏西
20、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或异二者之为 ③微斯人 ④去之南都入学舍
A.探求 有的 稍微 前往 B.探求 或许 没有 离开
C.请教 或许 没有 离开 D.请求 有的 一点点 前往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2分)( )( )
A.不以物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乃记之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C.或异二者之为 遂大通六经之旨 D.乃不知有汉 乃记之而去
2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3、甲乙两文都表达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但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
(1)说说甲文和乙文分别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根据乙文分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20、B(2分) 21、AC(2分)
22、(4分)(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每小题2分)
23、(4分)(1)甲文:议论 乙文:记叙 (答对一处1分)(2)从家世贫苦,了解人民的疾苦。从小立志苦读,大通六经之旨,奠定了儒家“仁爱”的思想等方面回答。(意近即可,答对一点1 分,答到两点满分,2分)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若何?”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者天高,无少长贤愚,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21.给下面句子断句(断2处)。(2分)
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齐景公谓子贡曰 ( ) (2)其贤若何 ( )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24.本文说明了孔子的 。说理具体形象,富有启发性,可见子贡的 。(2分)
21、(2分)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
22、(2分)(1)对……说 (2)像
23、(2分)所以知道孔子是贤士,却不知道他怎样贤能。
24、(2分)贤明,高不可测 能言善辩
译文: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拜仲尼为师。”齐景公问:“仲尼贤明吗?”子贡回答说:“贤明。”齐景公问;“他有多么贤明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贤明,却不知道有多么贤明,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因此知道仲尼很贤明而不知道有多么贤明。”
阅读《桑怿传》①(欧阳修),完成第8—11题。(14分)
(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⑥,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铁简:狭长的铁片。
8.⑴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有盗十许人 ( ) ②见民走避溺者 ( )
③见民荒岁( ) ④怿善剑及铁简( )
⑵下列文言虚词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 以:将以舟载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 之:汝旁县为之无盗 荆吴形胜之最也
C. 虽:怿虽举进士 虽多忌克 D. 然:然其所为皆合道理 颓然碧窈
9.用“ / ”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2处)。(2分)
然 其 所 为 皆 合 道 理
10.句子翻译:(4分)
⑴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
⑵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11.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试分析桑怿个什么样的人?(2分)
8.⑴(4分)①表约数 ②跑,逃跑 ③年 ④善于、擅长 ⑵ (2分)C
9.然 ︱其 所 为 ︱皆 合 道 理(2分)
10.⑴发现那些逃难躲水患的百姓,就抛弃了那些粮食,用船装载百姓。(2分)
⑵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2分)
11.有勇有谋,关心百姓(2分,评价要扣住人物的义勇壮举,要求答到两点,一个要点1分,只要答到大意即可。)示例:⑴有勇有谋,既健且勇;⑵体恤民情,心系百姓,仗义疏财。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16-20题。(14分)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人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6.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
①吏 二 缚 一 人 诣 王 ②得 无 楚 之 水 土 使 民 善 盗 耶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齐人也,坐盗
③叶徒相似 ④其实味不同
18.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A.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B.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C.至之市,而忘操之
D.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1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
①齐人固善盗乎?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0.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晏子具有怎样的才能?(不超过10个字)(2分)
16. ①吏 二 ∕缚 一 人 诣 王 ②得 无∕ 楚 之 水 土 使 民 善 盗
17.①到(到尊长那里去) ②偷窃 ③只 ④果实
18.D
19. ①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②.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寡人(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20 抓住”机智” “善辩”回答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