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
1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有一老父衣粗衣( )
能谤讥于市朝( )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 )
13.两则选文表达的共同主旨是什么?(2分)
14.简略说说甲文中进谏人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什么(2分)
15.乙文“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句中“此三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1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12.当面 穿 公开事实或当众指责 他(代老父)(2分,正确一处0.5分)
13.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2分)
14.由于齐威王敢于纳谏,广开言路,使得齐国大治,民众对齐威王治国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意见越来越少(2分)
15.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1分)
16.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3分,正确翻译一个分句2分,“者、去、之,恶,患”等重点词语的理解不到位应酌情扣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0分)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3分)
①谒: ②去: ③食:
2.说说文中画横线句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的意思。(2分)
3.王安石上了哪些菜来招待自己的亲戚萧氏子?请用自己的话说说。(2分)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王安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1 3 ① 拜访(1分) ②离开(1分) ③吃(1分)
2 2 果品蔬菜之类的菜都没有准备,那个萧公子心里就有些责怪王安石了。(2分)
3 2 先上了两枚胡饼,又上了几块切成小块的猪肉,旁边只摆着菜汤。(2分)
4 3 王安石是一个生活俭朴,不铺张浪费的人。(2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复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6、下面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人皆不晓其意。\春眠不觉晓。B.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魏延诈败而走。
C.如今正是尴尬去处。\他见没人理他,便尴尬地走开了。D.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而今pú sà 计较起来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8、请你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总结一下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3分)
9、从课文中反映的作者认识来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3分)
6 2 B
7 4 (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
8 3 概括地说,一共写了三件事: “阔门事件”、“一合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
9 3 一方面由于杨修自身原因,恃才放旷,无所顾忌,凡事不考虑利害得失,任意为之。
另一方面是由于曹操的嫉贤妒能,阴险奸诈。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7.解释下列画线字的意思。( 4分 )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深入不毛(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④由是先主遂诣亮( )
18.将下边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9.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一词,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2分 )
20.有人读完《隆中对》后拟一上联,请你根据对《出师表》的理解对出一下联。( 2分 )
上联:《隆中对》刘玄德问计; 下联:
21.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 )
17.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不长草 托付 拜访
18. (1)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2)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效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19. 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0.出师表诸葛亮陈情
21.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第12—14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徐公来,孰视之 孰:
(2)吾妻之美我者 美:
(3)门庭若市 市:
(4)时时而间进 间: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皆以美于徐公 翻译: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翻译:
14.结合本文内容,概括说明邹忌讽齐王与齐国最终“战胜于朝廷”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4分)
答:
12.(1)同“熟”,仔细 [c6dca1ce7afd9574.gif](2) 以(认为)…… 为美 (3)集市 (4)间或、偶尔
(共2分。共4小题,每小题0.5分)
13.(1)(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2)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励。(或:能够当面指责我过错的大小官吏及百姓,受上等奖励。)
(共2分。共2小题,每小题1分)
14.答案示例一:
邹忌让齐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很严重,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的谏言。齐王于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广开言路,革除弊端。群臣纷纷进谏。齐国得以形成了政治修明的大好形势。
答案示例二:
邹忌让齐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很严重,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谏言。齐王于是广开言路,行三赏以鼓励批评朝政者。群臣纷纷进谏。齐国国势强盛起来。
(共4分。共4个要点,每点1分。“齐王认识受蔽严重,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谏言”1分;“齐王除弊” 1分;“群臣进谏”1分;“齐国形成大好形势”1分)
窃槽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必有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之,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注释:道理:指宋元道学、理学。
驾:驾驭、统摄。
方:酒方。
仕:做官。
12、下面一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 / ”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3分)
昔 者 鲁 人 不 能 酒 唯 中 山 之 人 善 酿 千 日 之 酒 鲁 人 求 其 方 弗 得。
1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主酒家(主持,掌管)B.、以鲁酒渍之(浸泡)
C.、索而饮之(索取)D.、今子以佛夸之(夸奖)
1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15、本文讽刺了什么样的人?(3分)
答:
12、昔者/鲁人不能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13、D
14、自鸣得意地自以为有了独到的见解。
15、有了一知半解就自以为了不起而夸夸其谈的人(讽刺那些以不知为知,拾人牙慧而沾沾自喜,到处炫耀的人)
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8分】
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分)
A.曾子妻之市 之:( ) B.顾反,为女杀彘 反:( )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译文:
3.简要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到、往,通返,
2、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妻子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要捉小猪去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 ②谴:责问、责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我任之 ( ) (2)去任之日 ( )
2.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上 有 谴 我 任 之
3.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1)承受、承担 (2)离开
2.(2分)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3.(3分)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会被追究责任。
4.(3分)爱民敬业(或关心百姓疾苦;或爱民如子)、敢于负责。
翻译:郑板桥曾经在范县做县令,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板桥就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板桥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离开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功成名就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日新月异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即书诗四句/ 平居无私书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短文内容理解填空。(3分)
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 ___________。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的非凡天资。
B.“余闻之也久”一句承前启后。“之”代上述情况。
C.第二段叙事,仅用一“闻”一“见”一“问”,寥寥数言,极简略而又层次分明。
D.本文叙事部分欲扬先抑,先铺写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
6.(3分) C
7.(3分)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8.(3分)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3分) D
阅读《秋水》一文,完成6—11题。(18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本文作者_________,战国时哲学家,_________家代表人物。(2分)
7.解释加点的字。(4分)
秋水时至( ) 不辩牛马( )
以为莫己若( ) 始吾弗信( )
8.“东面而视”中的“而”字的用法与下面哪项相同。( ) (3分)
A.黑质而白章。 B. 面山而居。 C.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0.写出从本文演化出来的的两个成语: , 。(2分)
11.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6.庄子 道(2分)
7.按时 通“辨”,分辨 比得上 不 (各1分)
8.B (3分)
9.(1) 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道。(2分)
(2) 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2分)
10.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各1分)
11.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局限于所见所闻而骄傲自满,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言之有理即可,3 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