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文,回答7—12题(共12分)
甲: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
景公好弋①,使烛邹②主鸟③,而亡④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⑤矣。”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弋:打鸟。 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③主鸟:掌管养鸟。
④亡:丢失。 ⑤闻命:领受教诲。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
(1)齐人也,坐盗 ( ) (2)圣人非所与熙也( )
(3)景公好弋 ( ) (4)公怒,诏吏杀之( )
9、选出“以吾君重鸟而轻士”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2分)
A.认为我们的君主重,鸟却很轻 B.因为我们的君主重,鸟却很轻
C.认为我们的君主重视鸟而轻视士 D.因为我们的君主重视鸟而轻视士
10、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两文都出自《晏子春秋》,该书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
B.甲文中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的羞辱,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巧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C.乙文中晏子列数烛邹的三大罪状,其实是在对齐景公进行劝谏。
D.甲文中的楚王和乙文中的齐景公都是自作聪明、仗势欺人的国君。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2、联系甲乙两文,谈谈你眼中的晏婴。(2分)
7、紧扣主题“爱我中华”,前后连贯,表达流畅即可。
8、 犯罪 同“嬉”,开玩笑 喜欢,爱好 代词,代烛邹
9、C 10、D
11、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12、机智善辩,巧妙维护个人及国家的尊严,具有政治家、外交家的风范等。(言之成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3题。(11分)
玄①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②,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④三往,乃见。因屏⑤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⑥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⑦猖蹶⑧,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⑨,君谓计将安出?”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注释:①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②先主:刘备。③屈致:委屈他枉驾来见。④凡:总共。
⑤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⑥信:通“伸”,伸张。
⑦用,因此。⑧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⑨已:停止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 亮躬耕陇亩( ) (2)由是先主遂诣亮( )
10.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谓为信然 欣然起行 B.先主器之 治水之法
C.因屏人曰 因恸绝良久 D.而智术浅短 潭西南而望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处)(1分)
时 先 主 屯 新 野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刘备说自己“智术浅短”,你怎么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①亲自 ②到,拜访
10.C
11.时╱先 主 屯 新 野
12.(1)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2分)
(2)略
13.刘备并不是一个“智术浅短”的人(这是他自谦的说法),从“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看出他志向远大;从“三顾茅庐”中看出他求贤若渴;从“志犹未已”中看出他有恒心有毅力。(答出一点即可,结合选文1分,说明理由1分)
阅读下文,完成17—20 题。(18 分)
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选自《宋史》)
1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 分)
①了: ② 径:
③良: ④ 卒: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文:
②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译文:
19. 体会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 6 分)
(1)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赏析词语为:掷)
(2)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赏析词语为:恸绝)
20. 子猷去看望子敬,为何“取子敬琴弹”,而当“弦既不调”时,乃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你怎样理解子猷的行为?( 4 分)
答:
18、(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他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19、(1)“掷”这一动作,表明子猷睹物思人,突出他内心的悲痛。
(2)“恸绝”一词强烈地表达了兄弟间的手足深情。
20、取子敬琴弹”是为了痛悼和纪念已经死去的兄弟,而说的“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则是写出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所以弹不成曲调,体现兄弟情深。也包含着人琴俱亡的悲凉。
口 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
2、解释加点的词。
① 施八尺屏障( ) ②众妙毕备( )
③会宾客大宴( ) ④众宾团坐( )
3、指出下列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及词性。
![]() | ![]() |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
5.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
6、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1《虞出新志》 清 张潮 清 林嗣环2.(1)设置 安放 (2)全、都 (3)适逢 正赶上 (4)围绕3.、妙:(1)妙处 好处(2)美妙 少(1)稍微(2)少年 坐(1)通“座”(2)坐在 指(1)指头 (2)指明4.(1) 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喧哗的。(2)其中夹杂着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的声音一齐响了起来。5. 交待口技者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开场气氛 。 “善”6.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 稍稍宾客其父( ) (4)邑人奇之( )
10、本文一开头用一句话9个字交代了主人公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2分)
①_________ _ ② _______ __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11、下面朗读停顿有误的是:( ) (1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2、 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2分)
①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与之( )
③秀才观之( ) ④余闻之 ( )
13、翻译下列文言短句:(2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14、选文主要记叙了方仲永哪三个阶段的故事?(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1分)
16、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团结 完成 以……为宾客 认为……奇特 10、籍贯 身份 姓名
职业11、D 12、 ①书具 ②仲永 ③诗 ④这件事 13、略14、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15、不使学 16、 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夸父这一人物的认识。
答:
2、《夸父逐日》从哪些方面看出它的想象力与神奇性?(原文回答)
答
3、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以看出夸父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4、从《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
答:
5、 “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6、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答:
1、夸父是一位执著、勇敢,敢于追求,乐于奉献,愿为人类造福的英雄。
2、从以下内容可以看出:“饮于河、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3、从中可以看出夸父愿为人类造福的奉献精神。
4、要表达古代人民想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与精神。
5、“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6、古代人民不了解自然现象,把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的支配与作为。本文中用神话解释的自然现象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口 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会宾客大宴 (会: ) ②众妙毕备 (毕: )
③宾客意少舒 (舒: ) ④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联系全文,说说“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人家四口人的 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
5.“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突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1.①适逢、正赶上②全、都③伸展、松弛④说出 2.①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以为妙极了。②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哆嗦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3.统领全文,全文处处表现表演者的口技之善。4.醒而复睡、失火救火 听众的反应、道具的简单、对表演的描绘5.突出了道具的简单,衬托口技表演的精妙。
材料一:《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材料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③;世人患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⑤,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乘间:乘机,乘着间隙。③工:精,妙。④患:毛病、弊端(在于)。⑤指摘:挑剔,批评。
7、古人作文讲究言简意赅,有时会承前省略一些成分,但并不会给读者造成障碍,请补出下列括号中省略的内容。(1分)
(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8、运用文言文阅读的知识与方法,解释材料一、二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那: 为: 尝: 而:
9、请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材料一中画“ ”的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2分)
10、说说材料一的最后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2分)
11、尝试准确翻译下列句子。(2分)
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12、欧阳修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文章?(4分)
①试用材料一中的诗句回答:
②试用材料二中的原文回答:
7、(1分)欧阳文忠公或欧阳修。
8、(2分)那:怎么 为:因为 尝:曾经 即:而且
9、(2分)能至少合理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分)描绘符合原诗意境。(1分)
10、(2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意近即可)
11、(2分)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人。
12、(4分)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分)
②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5分)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 分)
(1) 欧阳公四岁而孤 ( 2) 或因而抄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2 分)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12.从这则故事,我们要学习欧阳修怎样的精神?( l 分)
10. ( 2 分)( l )少年丧父( 2 )有时
11、 ( 2 分)(有时)达到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地步,只是为了致力读书。
12(1分)学习欧阳修刻苦勤奋、废寝忘食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2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于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相委而去。( ) ④元方入门不顾( )
9.下列各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
A.①相委而去 ②而疑邻人之父
B. ①近塞之人 ②下车引之
C. ①相顾惊疑 ② 入门不顾
D.①此独以跛之故 ②徐喷以烟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1.文章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2分)
8.(1)约定 (2)通“否”(3)丢下,舍弃 (4)回头看 9.C
10.(1)等您很久都不到,他已经走了。(2)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走了。 11. ①失礼,友人知错了,元方就该原谅他;②不失礼,对于无理无信之人据理力驳,体现了元方明白事理,个性率真,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答出一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