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怿传(节选) 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剑及铁简,力数人而有谋略。

8.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舟载民”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不以物喜B.咨臣以当世之事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可以一战

9.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文段主要写了桑怿的两件事。

B.在桑怿做郏城尉的时候,他除掉了好多个强盗。

C.桑怿虽没有文读过多少书,但所作所为事情都合乎情理。

D.在此文中,桑怿表现出了有勇有谋、体恤民情的品质。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其余: ②见民避溺者:

③怿剑及铁简: ④粟乃止: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 (2分)

译:

(2) 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 (2分)

译:

8.(2分)    (  B  )                     9 .(2分)    (  B )

10. (4分)    .

 ①:捆绑    ②: 跑      ③:善于、擅长      ④:完

11. (4分)

(1) 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 (2分)

译: 汝旁县因此没有了强盗,京西转运使上报了这件事。  (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2) 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 (2分)

译:看到百姓年成不好,会聚乡里人供养他们。(“荒岁”“饲”各得1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谢安赴宴

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之存亡,在此一行。”相与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桓温、谢安、王坦之:均为人名。伏甲:埋伏士兵。 ②因此:趁此。③洛生咏:晋时洛阳一带的读书人吟诵诗文的音调。 ④趣:通“促”,立即,赶快。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当作何( ) (2)相与前( )

13、对划线句“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B.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C.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D.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14、桓温“伏甲设馔”的目的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本文通过对谢安、王坦之两人赴宴中的不同表现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谢安 的气度和品质。(3分)

   12.(1)计策,计谋,谋略(2分)  (2)一起(2分)

   13.D(3分)

   14.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2分)

   15.处变不惊、旷达超远(3分)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黄生借书说(节选)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ƒ为一说,使与书俱。

9、《黄生借书说》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故有所览辄省记。

11、上文第段作者以自己读书的亲身经历有力地论证了 的观点。(3分)

   9.清朝(1分)袁枚(1分)

   10.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3分)

   11.书非借不能读(3分)

(甲)韩信受胯下之辱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④耳。”众辱之曰:“信能死⑤,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注】①淮阴:古地名,今江苏淮阴市东南。 ②屠:屠宰市场。 ③信:韩信,以后成为刘邦的得力将领。 ④中情怯:内心害怕。 ⑤能死:舍得死。

(乙)韩信拜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①,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②! ”上曰:“吾亦欲东③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④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①上:指汉王刘邦 ②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 ③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 ④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

11.解释文章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虽长大 (2)辱之曰

(3)于是信熟视之 (4)信何等已数言上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2)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13.乙文中“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这句话让你联想到了历史上哪个类似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14.根据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都有哪些?(3分)

11.(1)若:你  (2)众;当众 (3)熟视:仔细地看 (4)估计

12.(1)韩信你舍得死,(就用剑来)刺我;舍不得死,就从我的两腿之间爬过去。 (2) (大王您)倘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

13.如:想到了徐庶荐诸葛亮时劝刘备亲自迎接,以致有后来三顾茅庐的佳话。要招徕人才必须礼贤下士。

14.(1)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2)萧何极力举荐;(3)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对萧何的充分信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②,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③所增亦如之,唐苏恭④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⑤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⑥萃,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⑦烦补阙,历三十年⑧,阅书八百余家,稿三⑨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⑩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⑾、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⑿,将之上朝,时珍遽⒀卒。未几,神宗⒁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中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⒂,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⒃。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②《本草》:记载中药的书籍。③④苏恭:即苏敬放,显庆二年,苏与长孙无忌、许孝崇、李淳风等人作《新修本草》,显庆四年书成,由国家颁行。⑤刘翰:五代周时即任翰林医官,后入宋,著有《开宝本草》。⑥掌禹锡、唐慎微:掌禹锡,字唐卿,奉敕与苏颂等在《开宝本草》基础上修成《嘉祐本草》。唐慎微,字审元,修篡《证类本草》,附古今单方。⑦芟:删除。⑧历三十年: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开始修书,万历六年(1578年)脱稿,历时27年,称30年,是约数。⑨三:表多次。⑩厘:订正。 ⑾出产:产地。⑿成:完成。⒀遽(jù):突然。⒁神宗:明神宗朱翊钧。⒂奉祠正:掌管祭祀礼仪的官员。⒃蓬溪知县:蓬溪县长官。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读医书,医家《本草》 好:喜欢

B. 一物而析为二三 或:或者

C. 未几,神宗诏修国史 未几:不久

D. 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自:从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

译文:

(2)其子建中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译文:

5.文中反映了李时珍怎样的性格和精神?(4分)

答: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

译文:于是穷搜博采,删除繁杂,增补缺漏,经历约三十年,查阅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

(2)其子建中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译文:李时珍儿子建中拿他父亲的遗表和这部书献给朝廷,天子十分赞赏这部书,下令刊行天下,从此士大夫家里都有这部书。

5.文中反映了李时珍怎样的性格和精神?(4分)

答:反映其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谨的治学精神

【译文】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爱好读医学书,医书《本草》,从神农传下来的药物有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添的药物数量与神农的差不多,唐朝苏恭增加了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加了一百二十种,到掌禹锡、唐慎微这一辈人,先后增补合计一千五百八十种,当时认为很完备了; 但是品类分得繁多,名称又杂乱,有的一物分为二三,有的两物混为一品,李时珍对此感到很不满意。于是穷搜博采,删除繁杂,增补缺漏,经历约三十年,查阅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稿本经多次修改才成书,书名叫《本草纲目》。书中增加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订正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先标正名作为纲目,接下来附上各家注释为目,然后用集解详细记录该药物的产地、形状、色泽,又把气味主治某病的方剂附上。书编好后,准备进献给朝廷,李时珍却突然去世。不久,神宗皇帝下诏修国史,重赏征求各地书籍。李时珍儿子建中拿他父亲的遗表和这部书献给朝廷,天子十分赞赏这部书,下令刊行天下,从此士大夫家里都有这部书。李时珍做过楚王府奉祠正官职,儿子李建中,做过四川蓬溪知县。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6题(共9分,每小题3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

妄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

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

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丧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邹忌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私:偏爱

C.时时而进 间:按时间    

D.朝廷之臣不畏王 莫:没有,没有人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皆以美徐公   

每假借藏书之家

B.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映丽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由此观,王之蔽甚矣   而城居者未知也

D.皆美于徐公       不物喜,不以己悲

6.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谤讥于市朝”中的“谤讥”在此有贬意,是“讥讽”的意思。

B.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不同,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C.邹忌的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妻子的回答用的的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D.学了这一课以后,让我们感到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C )(3分)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3分)

6、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i):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晋侯赏从者 亡:逃亡

B.禄亦及 弗:没有

C.能如乎 是:这样

D.以吾过 志:志向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①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译文:

②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译文: 5.读了本文,你觉得介之推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3.( D ) (3分)

4.(6分)

①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把贪天的功劳作为是自己的贡献呢?(3分)

②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3分)

5.(3分)

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 (1分);孝敬母亲不遗余力(1分);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1分)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9分,每小题3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不知何人也 许:处所

B.性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爱好

C.造饮辄尽,在必醉 期:约定

D.其言兹若人之乎 俦:辈、同类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或置酒而招B.亲旧知如此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 真不知马也

C.忘怀得失,此自终D.既醉退

吴广为然 溪深鱼肥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

B.“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性嗜酒”,是他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 体现了他的率真放达。

C.“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 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D.“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是赞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分)

译文: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分)

译文: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6-8题。

甲: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宾春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这男,始说,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支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患、公长,皂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力口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支亡以应。

(«愚公移山»)

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固不可 彻: ②寒暑节 易:

7.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夸父与日逐走。

8.夸父和愚公都是我国神话寓言中塑造的英雄人物,请说说他们感人的精神品质。(3分)

6.(1)彻:通、达( 1分) (2)易:交换、改变( 1分〉

7.(1)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2分) (2)夸父和(跟)太阳竞胞。(2分)

8.(1)他们具有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畏艰

险,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和毅力。(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第8—11题。(14分)

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③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 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 ③众寡:人数少。 ④建:提出。 ⑤吴会:吴国。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亮有逸群之才 ( ) ②乃三亮于草庐之中( )

③身使孙权 ( ) ④江南悉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即遣兵三万人助备 ②必分人

B.①乃建奇 ②执而临之

C.①江南平 ②事无大小,以咨之

D.①甚敬重 ②怅恨久

9.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0.翻译句子。(4分)

(1)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11.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2分)

8.(1)①年轻时  ②拜访  ③出使  ④平定   (2)C

9.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0.(1)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2)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11.①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②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③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三点答出两点即可。用文段中相关语句回答也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