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未识书具 (2)稍稍宾客其父

(3)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4)泯然众人矣

11.下列加粗字‘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1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2分)

10.曾经  以宾客之礼相待   通“攀”,拉   消失的样子

11.C

12.B

13. 参照课本

14. 因为仲永的父亲只贪图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并没有让仲永在后天接受教育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何易于尝为益昌①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

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②,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日:“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注释】①益昌:县名。 ②腰笏:腰里插着笏板。笏,笏板,古时大臣上朝时用来记录君王旨意的物品。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多宾客歌酒( ) (2)舟上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14.何易于没有“索民挽舟”的原因是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5.对何易于亲自引舟这一行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表现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刻为百姓的精神。

B.他身先士卒,希望能对百姓起模范带头作用。

C.这是他为了讨好上司而故意做出的姿态。

D.他身为属令,无所事事,火材小用,未尽其责。

12.(1)让……跟从(2分)(2)牵,拉(2分)

  13.我是县令,在我没事的时候,可以来充当奴役。(3分,关键词“为”“当”)

  14.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3分)  15.A(2分)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能言善变

B.臣所以亲戚而事君者 去:离开

C.公之视廉将军与秦王 孰:熟悉

D.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鄙贱:见识浅薄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译文: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5. 蔺相如和廉颇,你欣赏哪一位?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答: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与“徒吾两人在也”一致的是( B   )

5.翻译句子。6分

(1)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务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头啊。

6. 蔺相如和廉颇,你欣赏哪一位?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答:欣赏蔺相如,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或欣赏廉颇,他知错能改。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22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晏元献①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②。适值帝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晏元献: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②阙下:此指朝廷。③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晏元献公童子时 ( ) (2)上爱其不隐( )

13.正确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张文节荐之于朝廷

14.晏元献“乞别命题”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晏元献是一个 的人。(4分)

 12.4分,各2分。⑴2分。是          ⑵ 2分。很、非常

13.2分。张文节向朝廷推荐他(晏殊)。

 14.2分。晏元献十天前已做过这个题,草稿也在。

15.4分,各2分。诚实、有才、自信等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节选),完成第13—15题。

①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③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⑴请广于君 广:

⑵天下缟素 缟素: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

15.根据选文,简要概括唐雎让秦王屈服的过程。(3分)

答:

13.答案:⑴扩充,扩大。

⑵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共2分。共2道小题,每小题1分)

14.答案:但是安陵国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您啊。

      (共2分。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答案:表明立场,不愿将祖宗基业交换;就布衣之怒的结果与秦王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挺剑而起”,打算以命相搏。

      (共3分。共3点,每点1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张孝基仁爱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以家财付孝基。后,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能自力,颇驯谨,无他过。孝基知其能自新,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下文“同里”也是地名。②驯谨:顺从而谨慎。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以家财付孝基( ) (2)孝基博使灌园( )

13、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

A.如果得到灌园来获得食物,就很幸福了!

B.如果能够灌园来获得饮食,就很幸福了!

C.如果能够灌园来获得食物,就很幸运了!

D.如果得到灌园来获得饮食,就很幸运了!

I4、文中“其子丐于途”的原因是 (2分)

15、从文中看,张孝基的仁爱具体表现在(1) (2) (4分)

12.(1)全部 (2)让,叫,令  13.C  14.不肖,被斥逐  l5.(1)有恻隐之心,让他来家里灌园 (2)考察富家子能改过自新之后,把(其父)财产给了他。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9、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1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书非借不能读”是本文的观点,意思是: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读。

B.、“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表明了借书者想把书据为己有的心理。

C.、全文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如作者少年借书的经历等就是事例。

D.、选文主要的写作意图是告诫黄生要懂得珍惜机遇、读书要专心致志。

9.清 袁枚  10.(我)前去借书,(他)不借给我,回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了向他借书的情形。  11.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0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臣之妻臣 私:

(2)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文:

13.邹忌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答:

14.齐王和邹忌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请说说理由。(2分)

答:

11.(1)偏爱  (2)土地方圆(或“土地纵横”)(2分,每小题1分)

12.(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2分) 

  (2)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2分)

13.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意见,使别人容易接受;能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中推出治国的道理。(言之成理即可)(2分,答出两点即可)

14.示例①: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能够冷静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赞誉等。  示例②: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2分)

桑怿传(节选) 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剑及铁简,力数人而有谋略。

8.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舟载民”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不以物喜B.咨臣以当世之事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可以一战

9.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文段主要写了桑怿的两件事。

B.在桑怿做郏城尉的时候,他除掉了好多个强盗。

C.桑怿虽没有文读过多少书,但所作所为事情都合乎情理。

D.在此文中,桑怿表现出了有勇有谋、体恤民情的品质。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其余: ②见民避溺者:

③怿剑及铁简: ④粟乃止: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 (2分)

译:

(2) 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 (2分)

译:

8.(2分)    (  B  )                     9 .(2分)    (  B )

10. (4分)    .

 ①:捆绑    ②: 跑      ③:善于、擅长      ④:完

11. (4分)

(1) 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 (2分)

译: 汝旁县因此没有了强盗,京西转运使上报了这件事。  (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2) 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 (2分)

译:看到百姓年成不好,会聚乡里人供养他们。(“荒岁”“饲”各得1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谢安赴宴

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之存亡,在此一行。”相与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桓温、谢安、王坦之:均为人名。伏甲:埋伏士兵。 ②因此:趁此。③洛生咏:晋时洛阳一带的读书人吟诵诗文的音调。 ④趣:通“促”,立即,赶快。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当作何( ) (2)相与前( )

13、对划线句“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B.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C.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D.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14、桓温“伏甲设馔”的目的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本文通过对谢安、王坦之两人赴宴中的不同表现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谢安 的气度和品质。(3分)

   12.(1)计策,计谋,谋略(2分)  (2)一起(2分)

   13.D(3分)

   14.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2分)

   15.处变不惊、旷达超远(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