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著翅人》,完成9~12题。(18分)

著翅人

韩果①破敌②于北山。其地山高路险,人迹不到,虽飞鸟不能过。果冒险深入,敌人疑将军从下而下,因呼曰“著翅人③”。周太祖④闻之,笑曰:“著翅之名,不减飞将军⑤。”

〖注〗①韩果:后周名将。②敌:指稽胡,匈奴部落的一支。③著翅人:有翅膀的人。④周太祖:五代十国时后周皇帝,名郭威。⑤飞将军:指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人称“飞将军”。

9.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呼曰( ) 周太祖之( ) 著翅名( )

10.翻译下面语句。(6分)

⑴韩果破敌于北山。

译:

⑵果冒险深入,敌人疑将军从下而下

译:

11.敌人为什么称韩果为“著翅人”?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分)

12.“飞将军”李广与“著翅人”韩果有哪些共同特点?(3分)

9.因此    听,听说      的  

 10.⑴韩果在北山大败敌军。 ⑵韩果冒险深入北山,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敌人以为韩果将军从天而降。

 11.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翻越的险峻北山,他翻越过去了,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因此敌人以为他是从天而降,给了他一个和“飞将军”媲美的美誉“著翅人”。(大意相同即可)

 12.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大意相同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3题。(14分)

(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pī)圯(yí)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18.用“∕”划出下面一句文言文的朗读节奏。(2分)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有一老父褐(  ) ②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 

负义也( ) ④载祖归养( )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良愕然,欲殴 吾欲南海 B.捐祖野 移其民何东

C.父足受 不物喜 D.直堕履圯下 如土石何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良殊大惊,随目之        

②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22.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2分)

                         

2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18.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19.①穿着  ②回头看   ③这      ④于是、就

20. B    

21.①张良感到很奇怪,随即望着老人(离开)。 

②哪里有(因为)年老就抛弃他的呢?

22.第一问:老父叫不认识他的张良为他捡鞋子、穿鞋子。

第二问: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

23.敬老爱老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问宣王曰:“荆王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②具:备办。 ③香居:齐国大夫。 ④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书 之 寡 人 不 肖 好 为 大 室 香 子 止 寡 人 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释”的词条有以下各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对“荆王释先王之礼乐”中“释”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 (2分)

A.放下,放弃B.消融,融化 C.排解,解除D. 指fó jiāo 或僧人E.喜悦

3.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2分)

答:

4.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4分)

答:

  1    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错、漏、多一处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2  A         3  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4   香居: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齐宣王: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各2分)

《五柳先生传》选段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6、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不荣利( ) (2)性酒( )

(3)醉而退( ) (4)晏如也( )

7、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8、五柳先生既然是“箪瓢屡空”,为什么还能做到“晏如也”呢?(3分)

9、选段中谈到读书的方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此,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说明你的理由。(3分)

 6、(1)爱慕(2)爱好,嗜好(3)已经(4)安然自若的样子

7、(1)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8 、这充分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道德情操。

9、答案提示:这两句分别说出了五柳先生读书时所采用的两种态度和方法。一是他的嗜好是读书,其方法便是只求懂得大概,不强求有深刻理解;二是表明了他读书的最高境界,往往因能“会意”而如痴如醉,其方法当是熟读深思。也就是“观其大略”在先,重在博览;“务于精熟”在后,期在“会意”。 这种方法体现出作者爱读书的境界,同时表现出一种学习态度,求广不求深,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广泛涉猎书籍,兼容并包有很大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第8—11题。(14分)

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③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 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 ③众寡:人数少。 ④建:提出。 ⑤吴会:吴国。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亮有逸群之才 ( ) ②乃三亮于草庐之中( )

③身使孙权 ( ) ④江南悉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即遣兵三万人助备 ②必分人

B.①乃建奇 ②执而临之

C.①江南平 ②事无大小,以咨之

D.①甚敬重 ②怅恨久

9.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0.翻译句子。(4分)

(1)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11.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2分)

8.(1)①年轻时  ②拜访  ③出使  ④平定   (2)C

9.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0.(1)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2)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11.①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②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③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三点答出两点即可。用文段中相关语句回答也可。)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11—14题。(10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今 齐 地 方 千 里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服:( . ) (2)孰:( )

(3)私:( ) (4)间:( )

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4、本文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用了什么方法?最后齐国走向了强盛,从整个故事来看,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3分)

11、今齐地∕方千里(1分)  

12、穿戴; 哪一个; 偏爱; 间或、偶然  (4分)

13、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可得到下等奖赏。(2分)

  14、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设喻讲述道理,生动形象,使对

方易接受意见。

启示: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到教益:如从文中齐王国君的身上我们学到的是:在学习或工作中,我们对于别人提的意见应虚心接纳,乐于听取,这样自己才能进步。(3分)

2008广东汕头市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称: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

2.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行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2分)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4分)

1.(1)称赞,赞许  (2)效法

2.老父在太丘 | 强者绥之以德 | 弱者抚之以仁 | 恣其所安 | 久而益敬。

(错、漏、多1处均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令尊在太丘县认职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如出一辙,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2008年长春市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5分)

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①至西河。童儿数百。各骑竹马②,迎拜于道。问使君③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既还。先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

注释:①行部:巡视州郡。 ②竹马:儿童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 ③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结恩德( ) ②后行部西河( )

15.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郭伋“遂止野亭,候期乃入”的原因是什么?(2分)

16.郭伋在汉代以贤良著称,数百儿童道旁迎之的雅事更被传为美谈。阅读本文,说一说郭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分)

14.①平素(或“一向”,或“平时”)    ②到(共1分,每小题0.5分)

15.围绕“郭伋比约定的日期早到了一天,担心自己失信于孩子们,就在路边的野亭里信了一夜,准备第二天和孩子们相见”回答即可。(共2分,围绕“担心自己失信于孩子们回答即可得满分)

16.围绕“郭伋是一个对儿童守信、亲切和蔼的人”回答即可。(共2分,能围绕“讲信用,喜爱儿童”回答亦可得满分)

2008年无锡市

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芳容泣而 (2)之可以即愈

(3)且吾有大事未(4)闻言

9.下列句中的“于”与“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告之于帝B.、贤于材人远矣

C.、仓鹰击于殿上D.、万钟于我何加焉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1)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1分)

译文:

(2)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2分)

译文:

11.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

8.(4分) (1)记:记住  (2)给……吃药 ; 吃药;用药治  ( 3)结束;完;了结   (4)脸色;神色;面色

9.(2分)C

10.(3分) (1)(1分)天下哪里(难道)有没有父亲的人呢(吗)?(得分点:岂)  (2)(2分)替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或:当面)把原因告诉他。(得分点:为:“当告以故”句式)(句子翻译基本通顺,看得分点)

11.(2分)有孝心,知道感恩,有毅力,意志坚强,一诺千金。

2007年淄博市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11~12题。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后大闻,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⑤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⑥物。”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会稽:地名。②王大:人名。③簟diàn:竹席。④荐:草垫。⑤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⑥长:旧读zhàng,多余,剩余。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可一领及我。 以: ②后大闻 之:

12.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 ,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 的品德。(3分)

11、答案:①把(或“拿”)   ②这件事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自己没有多余的东西  俭朴清廉

评分:每空1分,共2分。后一空只答出“俭朴”即可得1 分。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