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尝射于家圃:曾经B.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
C.但微颔之:但是D.久而不去:离开
2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以我酌油知之 蒙辞以军中多务
B.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蒙乃始就学
C.而钱不湿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D.睨之 卒之为众人
24.翻译句子(2分)
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
C
B
我也没什么特殊的诀窍,只是因为熟能生巧罢了。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9.解释加点字(3分)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②指物作诗立就
③借旁近与之
20.翻译下列句子(2分)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1.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19.完成 拜访 给
20.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
21.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今者臣来( ) (2)方北面而持其驾( )
(3)我欲之楚( ) (4)吾用多( )
2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1.由这则寓言写出一个成语: 。(2分)
22.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2分)
[80003c43136e91a0.jpg]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法问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千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之燕谈录》)
【注释】 ①太宗:宋太宗。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6.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画一处)(2分) 著 每 以 为 未 善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俟其欣悦 ②太宗益刻意临学
8.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不敢出一言以复B.①门人弟子填其室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C.①弗之怠 ②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D.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学而不思则罔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10.宋濂和太宗共同的治学态度是 。(2分)
6. 著 每 以 为/未 善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
7.①等待 ②更加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
8.D。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
9.①(书)抄完,跑着送回,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他的)字本来写得不错了,如果立刻称赞(他的字写得)很好,(我)担心皇帝不再用心练了。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句2分。第一句严格按照课下注释;第二句重点实词、虚词翻译正确,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0.示例:虚心请教孜孜以求;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意思对即可。
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执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译文:
4. 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1.拿 用鞭子打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4.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诫子书《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阅读训练】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静以修身
② 俭以养德
③ 非澹泊无以明志
④ 非宁静无以致远
2. 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3.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4.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1.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 ②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③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④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非澹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
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阅读训练】
1. 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 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 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D 3.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
推敲《诗话总龟》
【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 的姿势。(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阅读训练】
1.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退之立马良久之 B.何陋之有 C.久之,目似瞑 D.怅恨久之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② 炼之未定
③观者讶之 ④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3. 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
答:
1.B 2.①想到②锻炼,此指反复思考 ③惊讶 ④详细 3.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忙,只要肯抓紧学习,就必定学有甩获。
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采稆负贩 ②忘恩负义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④曹刿请见
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
A.性质讷而好学 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面山而居 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3.翻译句子。
①苦渴无日
译文: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译文:
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
答:
1.①背 ②背弃,辜负 ③见同“现”④拜见 2.C 3.①苦于没有时间 ②见译文 4.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凡得学者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吾徒相教 ④徒以有先生也
2. 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译文: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文: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
3.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4.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答:
1.①能够 ②得到 ③白白地 ④只是 2.①狐儿容易悲哀,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②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4. 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