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2.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
②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
④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5.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6.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7.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8.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9.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
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 父异焉。
10.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1.“扳”通“攀”,pān,牵,引 2.①观看,观赏。②完成。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 3.略。 4.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自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7.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8.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正面:A B C; 侧面:D E F 10.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至。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者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死者,而俗人竟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鬲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能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工于亡用,不损财于无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以身亲土 亲:贴近 B.今则越之 越:改变
C.愿王孙察焉 察:详审 D.以反吾真 反通“返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
(2)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其制礼。
.
5.杨王孙反对厚葬,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4分)
答:
3.B
4.(1)他的儿子默默地不想按他的意思办,但又很怕违背父亲的遗命。
(2)由于体察到人之常情不忍心看到亲人死去,因此制定了人死后埋葬的礼制。
5汉代流行厚葬,为此人们往往耗费很大。杨王孙不相信有鬼,认为人死乃是回归自然,而尸体是没知觉的。杨王孙反对厚葬,不是由于吝啬,而是对死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且他还知道人的精力和钱财应当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无端靡费实在是一种糊涂之至的行为。两千年的古人能有这种认识,对照今天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追求奢华浪费的风气,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陶侃惜谷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①。”侃大怒曰:“汝既不田②,而戏贼人稻③!”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晋书·陶侃传》
【注释】①聊取之耳:随便取来玩玩罢了。②汝既不田:你既不努力耕田。③而戏贼人稻:为了游戏破坏农民的庄稼。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执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
3、翻译: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1、拿 用鞭子打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4、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食凫雁以秕
邹穆公有令:食凫雁①必以秕,无得以粟②。于是仓无秕③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秕。吏以为费,请以粟食之。
穆公曰:“去,非汝④所知也!夫百姓饱牛而耕,暴⑤背而耘,勤而不惰者岂为鸟兽哉?粟米,人之上食,奈何其以养鸟?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⑥。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不闻欤?夫君者,民之父母。取仓粟移之于民,此非吾之粟乎?鸟苟⑦食邹之秕,不害邹之粟也。粟之在仓与在民于我何择⑧?”邹民闻之,皆知其私积之与公家为一体也。
节选自贾谊《书》
注释:①凫雁:指鸭鹅。②粟:旧时泛称谷米。③秕:没有成熟的谷子。④汝:你。⑤暴:日晒。⑥大会:长远计划。⑦苟:假如。⑧择:两样。
译文: 邹穆公有命令:“喂鸭喂鹅一定要用秕子,不能用谷米!”因此,国家粮仓里如果没有秕子时,就用谷子去和老百姓相交换,用两石谷子才换得一石秕子。官员认为这是浪费,请求用谷子喂养。
穆公答道:“去吧,这不是你能了解的道理!那些百姓赶着喂饱的牛下地耕作顶着烈日蒸烤除草施肥,勤劳而不躲懒,这样辛苦,难道是为鸟兽吗?谷米是人上等的粮食,为什么拿来养鸟呢?而且你只知眼前的小利益,不知长远打算。周人的谚语说:‘粮仓里装粮食的口袋漏了,粮食还是贮藏在粮仓里。’这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人君是老百姓的父母,把国家粮仓中的粮食转存到老百姓那里,这还不是我的粮食吗?鸟如果吃了邹国的秕子,就不损害邹国的粮食呀。粮食藏在公仓里和藏在民间,对于我有什么两样的呢?”邹国的老百姓听到邹穆公这段话,都知道私藏跟公积是一个整体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无得以粟( ) ②暴背而耘( )
③勤而不惰者( ) ④岂为鸟兽哉( )
⑤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 ) ⑥而独不闻欤(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夫百姓饱牛而耕。
②囊漏贮中。
3. 邹穆公对“粟”是怎样的观点呀?
4.古代把“民”看重的言论很多,试举一、二。
1、①不能。②背上晒着太阳,或太阳晒在背上。③辛苦,辛劳。注意:不能释为“勤快”、“勤劳”。④鸟兽的总称,这里指鸭鹅。⑤大方面的计算。会,读kuài。⑥难道。2、①那些百姓赶着喂饱的牛下地耕作。②袋子漏的,贮存到仓库里。3.邹穆公认为当选取“粟在民”有益。4.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三上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②,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③,卧则读小说④,上厕则阅小辞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⑥亦言:宋公垂⑦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节选自《欧阳文起忠公集》
【注释】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曾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②西洛:西京洛阳。僚属:官府的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③经史:经书和史书。④小说:杂记类书籍。⑤小辞:指短小的诗词。⑥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⑦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1.解释加点的词
①钱思公虽生长富贵( ) ②在西洛时尝语僚属( )
③讽诵之声琅然( ) ④闻于远近( )
⑤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 ⑥亦笃学如此( )
2.下面各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 坐则/读经史B.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C. 讽诵/之声琅然D. 每走厕/必挟书/以往
3.翻译下面的语句。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4.文中介绍钱宋两人读书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读书的共同点是( )
A.都喜欢在上厕所时读书。 B.都是抓紧时间勤奋读书的。
C.都是边读边诵,声音洪大响亮。D.都是不良的读书习惯。
5.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①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②。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③?于是退而疾耕④。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出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旷日持久旷:荒废,耽误。②家室:指妻子儿女。③得无:难道。市:买。④疾耕:指辛勤耕作。
译文: 齐国有个人喜欢打猎,但耗费了很长时间他什么野兽也没打到。一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室儿女。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那打不到野兽的原因,就是喂的猎狗不优良。 想买一只好狗,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有人对他说:“你应该尽心种田。”猎人问:“为什么?”那人没回答。猎人自己想:难道是让我尽力种田等到有了收获后再买优良的猎狗吗?于是,他回来辛勤耕种。由于辛勤耕种,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也就有钱买好狗。于是每次都能比别人捕获到更多的野兽。并非是打猎是这样的,世上什么事都是这个道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 入则羞对其家室( ) (2) 其所以不得之故( )
(3) 君宜致力于耕作( ) (4) 于是退而疾耕( )
2、 “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退而疾耕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1)家室:一家老小 (2)故:……的原因 (3)宜:应该 (4)疾:努力 2、A 3、难道是让我尽力种田等到有了收获后再买优良的猎狗吗? 4、其实不止打猎如此,任何事都是这样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芒山盗
宣和间①,芒山②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③。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④,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⑤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选自《艾子杂说》
注释:①宣和:宋徽宗赵佶年号(公元1119-1126年)。 ②芒山:山名,砀山北。在河南省。③诀:永别。
译文:宣和年间,芒山有一盗将要受极刑,他母亲来和他诀别。芒山盗对母亲说:“我想像小孩时吸一下母亲的乳汁,死了也感到无憾。”母亲让他吮乳,芒山盗咬断乳头,流血满地,母亲死去。芒山盗就告诉刽子手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所以怀恨把她杀了。”啊!真是奇异啊。俗话说:“教育子女要从幼儿时就开始。”这真不假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盗因告刑者曰( ) ②以至不检( ) ③夫语“教子婴孩”(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②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3.说出下面加点的意义和用法
①芒山有盗临刑 ②盗一菜一薪 ③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母与之乳
4.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①于是 ②约束,检点 ③发音助词 2.①我小时候,偷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②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时就开始,这句话不假呀。”
3. ①盗贼②盗取③名词,乳房④动词,喂乳4.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意思对即可)
笼 中 鹦 鹉
富商有段姓者,畜①一鹦鹉,甚慧,能迎客与诵诗。段剪其两翅,置于雕笼中。熙宁六年,段忽系狱。及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女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邪!”鹦鹉曰:“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段大感悟,即日放之。
节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
【注释】①畜:养。
【译文】有一个姓段的富商,养了一个鹦鹉,十分聪明,能与客人诵诗交谈。这个姓段的商人于是剪了他的两个翅膀上的羽毛,把他养在雕刻精美的笼子里面。熙宁六年,姓段的这个商人突然因为出事进了监狱。他出狱以后问鹦鹉说:“我在监狱半年,处处不的自由,是何等的痛。你在家里有人喂养,是多么的快乐啊!”鹦鹉说:“你只在监狱里呆了半年就已经觉得痛苦不堪了。而我在这个监狱一样的笼子里呆了好多年了,又有什么欢乐可言?”姓段的商人听了翻然醒悟,马上就把他放了。
【阅读训练】
1、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段忽系狱( ) ②女在家有人喂饲( )
③早已不堪( ) ④即日放之( )
3、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何其乐邪!
1、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最重要的就是自由。2、①因事入狱 ②第二人称,你。③忍受不了。④当日,当时。3、是多么的快乐啊!
两次还金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③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④;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明·周晖《金陵琐事》
注释: ① 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③俟工(sǐ):等待。④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译文: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像是我的东西一样,(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
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
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这就可以看出他远远超过常人。
阅读训练:
1、 用“|”划出句子的停顿节奏。
问其银数与封识标记皆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不敢与家人言之( ) 遂以还之( )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 ) 闻其侄有他事南来( )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4、 请各用四个字概括这两件事:
5、 最后一段中哪一个字有点睛之效?为什么?
1、问 | 其银数与封识标记 | 皆合2、这件事;于是(就);曾经;听说;3、那官把银子寄在他家多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4、拾金不昧,寄金不昧5、穷 拾金不昧与寄金不昧足以表现何岳的人品,尽管“穷”,在重金面前不动心。
金壶丹书
景公①游于纪②,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③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④!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选自《晏子春秋》
【注解】①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②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③鳋(sāo):鱼腥味。④毋(wú )不要;不可以;与“无”“勿”通假混用。
【译文】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捡到一个金壶,打开来,里面有一张用红笔写的纸条:“吃鱼不要翻面,不要乘坐劣马。”景公说:“有道理!吃鱼不要翻面,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
晏子说:“不是这样啊!吃鱼不要翻面,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放不肖之人在国君身边。”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__呢?”
晏子说:“有这样的言语也会__。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公行於天下。纪国有这样的言语,却藏在金壶里,怎能不__呢?”“金壶丹书”指锦囊妙计。主旨:干什么都不要隐藏,否则将无济于事!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勿乘驽马 (2)则恶其鳋也 (3)何以亡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
(1)君子有道,悬于闾。
(
2)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
3、写出这则故事所蕴含的一个道理。
1、(1)劣马 (2)讨厌 (3)为什么 2、(1)君子有治国的方略,要把它公布到大街小巷上。(2)吃鱼不要翻面,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大意写出即可)3、示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根据认识水平以及语言表达酌情给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