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8—32题。(17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ān)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2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腰白玉之环 (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媵人持汤沃灌( ) (4)感泣辞母 ( )

2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范仲淹二岁而孤B.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去之南都

  C.①以衾拥覆 ②辄以水沃面D.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②其如土石何(选自《愚公移山》)

 30.翻译句子(4分)

  ①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文: (2分)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译文: (2分)

3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用文中原话回答):

。(2分)

32.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渎,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 ,乙文范仲淹是:②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 、 (要求填写两个)。(4分

28.(1)用作动词,“腰佩”或“腰上佩带”;(2)通“披”,“穿”或“穿着”;(3)热水;(4)辞别。(答出意思即可,每小题l分,共4分。)

 29.C(A①连词,“却”;②连词,“就”。B①助词,取消独立性;②动词,“到”。C①和②都是介词,都当“用”讲。D①人称代词,“他们的”;②加强反问语气。)(2分)

   30.①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②深夜如果昏昏欲睡了,就用冷水洗脸使自己清醒。

 3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①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1分)②因感恩慈母,承担家庭责任而读书(1分)③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画荻凿壁等(要求填写两个,一个1分)

课内语段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释加点字

①谓: ②若: ③益: ④遂:

2.释句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孙权:

②吕蒙:

③鲁肃:

4.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1.①告诉 ②像 ③好处 ④于是  2.略。  3.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吕蒙: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鲁肃:忠厚的长者。  4.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乃始就学‖及鲁肃……  孙权劝学,吕蒙赞学。  6.对话(语言)描写。  7.略。

课内语段阅读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话的段意

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及对木兰的赞颂。

2.填出相应的动词

①描写爷娘:扶将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开 坐 脱 着 理 帖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扑朔迷离 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5.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6.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及对木兰的赞颂。  2.①扶将 ②理 ③磨 ④开 坐 脱 着 理 帖  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 扑朔迷离  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5.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6.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2.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

②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

④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5.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6.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7.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8.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9.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

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 父异焉。

10.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1.“扳”通“攀”,pān,牵,引  2.①观看,观赏。②完成。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  3.略。  4.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自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7.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8.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正面:A B C; 侧面:D E F  10.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至。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者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死者,而俗人竟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鬲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能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工于亡用,不损财于无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以身亲土 亲:贴近   B.今则越之 越:改变

C.愿王孙察焉 察:详审  D.以反吾真 反通“返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

(2)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其制礼。

.

5.杨王孙反对厚葬,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4分)

答:

3.B

4.(1)他的儿子默默地不想按他的意思办,但又很怕违背父亲的遗命。

(2)由于体察到人之常情不忍心看到亲人死去,因此制定了人死后埋葬的礼制。

5汉代流行厚葬,为此人们往往耗费很大。杨王孙不相信有鬼,认为人死乃是回归自然,而尸体是没知觉的。杨王孙反对厚葬,不是由于吝啬,而是对死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且他还知道人的精力和钱财应当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无端靡费实在是一种糊涂之至的行为。两千年的古人能有这种认识,对照今天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追求奢华浪费的风气,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陶侃惜谷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晋书·陶侃传》

【注释】①聊取之耳:随便取来玩玩罢了。②汝既不田:你既不努力耕田。③而戏贼人稻:为了游戏破坏农民的庄稼。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执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

3、翻译: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1、拿 用鞭子打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4、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食凫雁以秕

邹穆公有令:食凫雁必以秕,无得以粟。于是仓无秕③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秕。吏以为费,请以粟食之。

穆公曰:“去,非汝④所知也!夫百姓饱牛而耕,暴⑤背而耘,勤而不惰者岂为鸟兽哉?粟米,人之上食,奈何其以养鸟?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⑥。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不闻欤?夫君者,民之父母。取仓粟移之于民,此非吾之粟乎?鸟苟⑦食邹之秕,不害邹之粟也。粟之在仓与在民于我何择⑧?”邹民闻之,皆知其私积之与公家为一体也。

节选自贾谊《书》

注释:①凫雁:指鸭鹅。②粟:旧时泛称谷米。③秕:没有成熟的谷子。④汝:你。⑤暴:日晒。⑥大会:长远计划。⑦苟:假如。⑧择:两样。

译文: 邹穆公有命令:“喂鸭喂鹅一定要用秕子,不能用谷米!”因此,国家粮仓里如果没有秕子时,就用谷子去和老百姓相交换,用两石谷子才换得一石秕子。官员认为这是浪费,请求用谷子喂养。

穆公答道:“去吧,这不是你能了解的道理!那些百姓赶着喂饱的牛下地耕作顶着烈日蒸烤除草施肥,勤劳而不躲懒,这样辛苦,难道是为鸟兽吗?谷米是人上等的粮食,为什么拿来养鸟呢?而且你只知眼前的小利益,不知长远打算。周人的谚语说:‘粮仓里装粮食的口袋漏了,粮食还是贮藏在粮仓里。’这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人君是老百姓的父母,把国家粮仓中的粮食转存到老百姓那里,这还不是我的粮食吗?鸟如果吃了邹国的秕子,就不损害邹国的粮食呀。粮食藏在公仓里和藏在民间,对于我有什么两样的呢?”邹国的老百姓听到邹穆公这段话,都知道私藏跟公积是一个整体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得以粟(   )        ②暴背而耘(   )

而不惰者(   )       ④岂为鸟兽哉(   )

⑤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   )  ⑥而不闻欤(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夫百姓饱牛而耕。

②囊漏贮中。

3. 邹穆公对“粟”是怎样的观点呀?

4.古代把“民”看重的言论很多,试举一、二。

1、①不能。②背上晒着太阳,或太阳晒在背上。③辛苦,辛劳。注意:不能释为“勤快”、“勤劳”。④鸟兽的总称,这里指鸭鹅。⑤大方面的计算。会,读kuài。⑥难道。2、①那些百姓赶着喂饱的牛下地耕作。②袋子漏的,贮存到仓库里。3.邹穆公认为当选取“粟在民”有益。4.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三上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节选自《欧阳文起忠公集》

【注释】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曾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②西洛:西京洛阳。僚属:官府的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③经史:经书和史书。④小说:杂记类书籍。⑤小辞:指短小的诗词。⑥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⑦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1.解释加点的词

①钱思公生长富贵(  )   ②在西洛时尝僚属(  )

③讽诵之声然(  )     ④于远近(  )

⑤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  ⑥笃学如此(  )

2.下面各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 坐则/读经史B.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C. 讽诵/之声琅然D. 每走厕/必挟书/以往

3.翻译下面的语句。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4.文中介绍钱宋两人读书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读书的共同点是(   )

A.都喜欢在上厕所时读书。   B.都是抓紧时间勤奋读书的。

C.都是边读边诵,声音洪大响亮。D.都是不良的读书习惯。

5.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①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②。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③?于是退而疾耕④。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出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旷日持久旷:荒废,耽误。②家室:指妻子儿女。③得无:难道。市:买。④疾耕:指辛勤耕作。

译文: 齐国有个人喜欢打猎,但耗费了很长时间他什么野兽也没打到。一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室儿女。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那打不到野兽的原因,就是喂的猎狗不优良。 想买一只好狗,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有人对他说:“你应该尽心种田。”猎人问:“为什么?”那人没回答。猎人自己想:难道是让我尽力种田等到有了收获后再买优良的猎狗吗?于是,他回来辛勤耕种。由于辛勤耕种,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也就有钱买好狗。于是每次都能比别人捕获到更多的野兽。并非是打猎是这样的,世上什么事都是这个道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 入则羞对其家室(   ) (2) 其所以不得之(   )

(3) 君致力于耕作(   ) (4) 于是退而耕(   )

2、 “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退而疾耕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1)家室:一家老小 (2)故:……的原因 (3)宜:应该 (4)疾:努力 2、A 3、难道是让我尽力种田等到有了收获后再买优良的猎狗吗? 4、其实不止打猎如此,任何事都是这样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办事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芒山盗

宣和间①,芒山②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③。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④,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⑤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选自《艾子杂说》

注释:①宣和:宋徽宗赵佶年号(公元1119-1126年)。 ②芒山:山名,砀山北。在河南省。③诀:永别。

译文:宣和年间,芒山有一盗将要受极刑,他母亲来和他诀别。芒山盗对母亲说:“我想像小孩时吸一下母亲的乳汁,死了也感到无憾。”母亲让他吮乳,芒山盗咬断乳头,流血满地,母亲死去。芒山盗就告诉刽子手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所以怀恨把她杀了。”啊!真是奇异啊。俗话说:“教育子女要从幼儿时就开始。”这真不假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盗因告刑者曰(    ) ②以至不检(   ) ③夫语“教子婴孩”(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②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3.说出下面加点的意义和用法

①芒山有盗临刑  ②盗一菜一薪  ③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母与之乳

4.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①于是  ②约束,检点  ③发音助词  2.①我小时候,偷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②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时就开始,这句话不假呀。”

3. ①盗贼②盗取③名词,乳房④动词,喂乳4.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