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①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②同席③读书,有乘轩冕④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出自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① 管宁、华歆:人名,均为三国时人。②尝:曾经③同席:古人铺席于地,坐在上面,好友同席读书。④轩冕:此处单指车子。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共园中锄菜 ⑵华捉而掷去之
⑶宁读如故 ⑷歆废书出观
7、选出与例句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3分)
例句:华捉而掷去之
A.、温故而知新
B.、学而不思则罔
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为人谋而不忠乎
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⑴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⑵子非吾友也
9、根据这个故事,后世流传下来一个成语: (填入两个字)断交,又称割袍断交。指跟朋友绝交的意思。下面选项中,哪一个划线词与这个成语毫无关系。( )(3分)
A.、我们之间再无瓜葛,谁也不碍谁的事。
B.、他们的友谊经不住白云苍狗的变化,早已变质。
C.、经他这么一说,我意识到我们已经形同陌路。
D.、因为不能相互理解,我和她虽为同桌,关系却是咫尺天涯。
10、管宁身上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品质?请找出一点,并结合文中事例具体说明。(3分)
6、(4分)⑴一起、共同 ⑵拿 ⑶原来一样 ⑷观看
7、(3分)B
8、(4分)(1)管宁(继续)锄地,就当它和瓦石没什么不同。
(2)你不是我的朋友。
9、(3分)割席 B
10、(3分)品质:爱读书、好学习、不贪钱财、专心致志、坚持原则、思想纯正、交友慎重等。(结合文中具体事例)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射:尝射于家圃 吾射不亦精乎B.、以:以钱覆其口 徐以勺酌油沥之
C.、去:久而不去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D.、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卖油释担而立(放下) B.公亦以此自矜(夸耀)
C.康肃笑而遣之(派遣) D.尔安敢轻吾射(轻视)
3、从文章可以看出,陈康肃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上面文言文阅读中两个画线的句子。(4分)
①
②
1. B 2. C 3. 陈康肃是一个骄傲自大,但又知错就改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
4. 略
截竿入城(10分)
鲁①有执②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③。俄④有老父⑤至曰:“吾非圣人,但⑥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⑦依而截之。
[注释]①鲁:鲁国 ,现在的山东省南部一带。 ②执:拿着,握着。 ③计无所出:想不出办法来。④俄:一会儿 ⑤老父(fǔ):古代称年老的男子。 ⑥但:只,只是。⑦遂:于是,就。
8.试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初竖执之 之:____________
②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何:_____________ 以:_____________
③吾非圣人 非:_____________
9.翻译下面这句话。(2分)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的老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人物语言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分) ①竹竿②为什么 用 ③不是
9.(2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10.(2分)自作聪明,乱指挥,弄巧成拙,但乐于助人。
曾子杀彘
曾子①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②。”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①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②彘:zhì,猪。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分)
①曾子之妻之市 之:
②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
14.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15.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
13、①之:去、到②止:阻止、劝阻
14、译文:现在你欺骗他,就是教孩子学着骗人呀!
15、曾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它告诫人们,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不可不检点,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意对即可)
期 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1)期 (2) 去
(3)委 (4)顾
11.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2分)
12.故事中陈太丘的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理由要充分)(3分)
10、(1)约定(2) 离开(3)抛弃、丢下(4)回头看
11、做人要守约(诚信)要有礼貌等。
12、言之有理即可。
窃斧(10分)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不窃斧也。俄而搰(hú)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视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l‘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或词。(5分)
亡 ________________ 意________________ 颜色________________
言 ________________ 俄而________________
2.亡斧者亡斧时怎样看待邻人之子的?得斧之后又是怎样看待邻人之子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丢失 猜想 脸上的神色说 不久 2.视其行步、颜色、言语、动作、态度无为不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1~15题。(共15分)
口技
清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 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B.几欲先走
C.款扉扣之 D.今客鼓此
1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 )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B.以为妙绝/以为且噬己也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1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14.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3分)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15.试设想一下:【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2分)
在开国的时候,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他曾经得到过杰出的琴师传授,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每当他在山野林间弹琴时,一遍又一遍,连飞鸟和凶猛的鹘都为之悲鸣。一次他游历到楚郢,在旅店弹奏洞庭曲。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曲子弹奏完了,乔山人叹息道:“我弹琴大半辈子,终于在这里遇见了知音!”一会有人敲门,老妇人进来说道:“我的老伴活着的时候,是弹棉花的。今天听见你在这里弹琴,太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了!"
11.A.觉:睡醒。 B.走:逃跑 C.叩:问。D.鼓:弹奏。
12、(2分)D
13、(1)里面(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
(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4分)
14.(3分)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
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意对即可)
15.(2分)开放性试题。(能围绕文章内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26、补出省略成分。(4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27、翻译。(3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8、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26、杨子 邻人(4分)
27、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3分)
28、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入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解释下列字词。(4分)
(1)邑人:
(2)利其然:
(3)扳:
(4)环谒:
4、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2分)
(1)不能称( )前时之闻
(2)泯( )然众人矣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同乡的人 (2)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3)同“攀”,牵、拉 (4)四处拜访 (4分)
4、(1)chèn相当 (2)mǐn消失的样子 (2分)
5、(1)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2分)
(2)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2分)
6、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