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室,瓶元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史,脱然有怀,求之靡途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__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尝从人事,皆口腹自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注释]①生生:维持生计。②靡途:没有门路。③家叔:指陶夔,曾任大常卿。④__:指军阀混战。⑤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⑥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⑦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7.下列句中的“以” 与“家叔以余贫苦” 的“以”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故临崩寄臣大事也B.扶苏数谏故

C.策之不其道D.可一战,战则请从

8.对文段中的人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陶渊明幼时家穷且孩子多,生计维艰,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产生过出去做个小官的念头。

B.由于当时社会动荡,陶渊明不想远离家门做官,表明了官道并非他的追求。

C.在彭泽为官没多少天,就想家了,反映了他不求上进的工作作风。

D.后来嫁给程氏的妹妹去世,赶紧弃官奔丧去了,是因为他十分重视亲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幼稚室(    )②有四方之事(    )

③违己交(    )④皆口腹自(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2分)

译:                                       

(2)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2分)

译:                                       

7B 8

C 

9

①满 ②恰逢 ③困苦 ④差使 

10

⑴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⑵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译文: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家长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①。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翁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

时方盛行古方,翁穷昼夜是习。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今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遂治装出游,求他师而叩之。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及还武林②,学于罗悌。罗悌,宋理宗朝寺人,学精于医,然性褊甚,恃能厌事,难得意。翁往谒焉,凡数往返,不与接。已而求见愈笃,罗乃进之,曰:“子非朱彦修乎?”时翁已有医名,罗故知之。翁既得见,遂北面再拜以谒,受其所教。罗遇翁亦甚欢,即授以刘、李、张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且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翁闻其言,涣焉无少凝滞于胸臆。居无何,尽得其学以归。

翁简朴贞良,刚严介特,执心以正,立身以诚,而孝友之行,实本乎天质。翁在婺得道学之源委,而混迹于医。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于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厉之不暇。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③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注]①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学业。②武林:杭州。③谅:诚实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从乡先生经 (治理)

B.乃悉焚弃所习举子业 (先前)

C.然吾乡诸医克知之者 (很少)

D.能厌事 (倚仗)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吾卧病久,非精医者 贤材人远矣

B.不能起之 杀之应陈涉

C.不仕于时 故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为之敷扬三家旨 与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翁闻其言,涣焉无少凝滞于胸臆。

②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22.结合文中材料,对丹溪翁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4分)

  19.A(3分)    20.BC (4分,各2分)

21.①丹溪翁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在心里也没有一点阻碍不通的问题了。

  ②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古来所谓正直、诚实、学问渊博的对人有益的朋友,又能因为医生的身份而轻视他吗?!

22.勤奋好学,小时日记千言从乡先生治经,后跟着许文懿、罗悌学医学。谦虚执着,被罗悌拒绝,仍求见愈笃,既得见,遂北面再拜以谒,受其所教。能不拘泥于古方,寻求学术的灵活精进。治装出游,尽去旧学。(写出两点即给分)

 

王翦将兵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①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龟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目:“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③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注释】:①果:果断。 ②顿舍:停止。 ③为:惟。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

B.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大破李信军,秦军 两股战战,几欲先

D.自驰如频阳,风王翦 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

22.下列句子中“虽”的意思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寡人不用将军计

A.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B.始皇为贤勇

C.扶苏数谏故 D.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24.王翦品格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2分)

l         (3分)A

l         (2分)C

l         (2分)我想攻取荆州(楚国),在将军看来打算用多少士兵才够?

l         (2分)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饮辄尽,期在必醉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18.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宅边有五柳树,以为号焉 因长跪履之。

B.或置酒而招之 出淤泥不染

C.不戚戚贫贱 祗辱奴隶人之手

D.无怀氏之民欤 马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好读书,不求甚解。

20.五柳先生有哪些主要特点?(2分)

l         (3分)(1)指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2)往、到;(3)空寂。

l         (2分) A

l         (2分)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词句解释上作过分深究。

l         (2分)喜欢读书写文章;喜欢喝酒;安于贫穷,不慕荣利。(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6.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⑴臣知不如徐公美( ) ⑵皆以于徐公( )

⑶时时而进( ) ⑷面寡人之过( )

17.翻译下面句子。(3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_

18.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3分) _

19.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3分) _

16.⑴ 的确       ⑵ 以……为美   ⑶ 偶尔,间或       ⑷  指责         

17.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要进谏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18.①有像邹忌那样敢于进谏的大臣  ②齐威王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不断修明政治。

19.我们在劝说他人时要注意对象,讲究方式方法,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10.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①友人来过( ) ②逾年而事暴(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译文:
  12.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1分)
  


  10、(1)访,探望 (2)暴露,显露 (共2分,每小题各1分)   11、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2分,关键词语"固"" 履")
  12、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1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2)惧其不已也 ( )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4) 无陇断焉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2)何苦而不平?
  译文:
  8.从课文学习中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1)江(长江)阴
  (2)衡(衡山)阳
  9.比较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说说有何不同之处。(2分)


  6、(1)草木 (2)停止 (3)穷尽 (4)隔绝 (每空1分,共4分)
  7、(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愁什么挖不平呢?(4分, 每小题各占2分)
  8、(1)在长江的南岸 (2)在衡山的南面 (每小题各1分,共2分)
  9、他们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愚公之妻是出自于关心而"献疑",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是想让愚公考虑到在移山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早做准备。而智叟则反对移山,是对愚公的责难、讥笑、挖苦和阻止。(2分)

贞观十年,唐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④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②,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③,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蔽,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

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注释】①左仆射(ye):官名,相当于宰相。②草昧:蒙昧未开化的状况,这里譬喻乱世混沌。③昏狡:昏庸害民。昏,昏愦;狡,伤害。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草创与守成孰难 (哪个)

B.恒由此起 (常常)

C.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 (休息)

D.以斯而言 (这)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唐太宗在点评了房、魏二人的观点后,更赞同谁的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C  )(2分)

4.(1) 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竟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

(2)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

5. 唐太宗更同意魏征。由此看出他是一个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的明君

译文: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竟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征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替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才是。”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大王)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编次)

C.卒中往往语 (到处)D.尝与人佣耕 (被雇佣)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辍耕之垄上

C.固以怪之矣 皆以美于徐公

D.项燕为楚将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6.下面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反映出陈胜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B.“鸿鹄之志”说出了陈胜、吴广年轻时的抱负,也突出了他们年少气盛。

C.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起义的导火线是“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D.第二段记述了陈胜、吴广“举大计”的起因及准备过程。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农民起义,必然在思想、组织、行动纲领等方面存在许多缺欠。此外,他们准备过程中还明显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从 行卜、念鬼、狐鸣等可以看出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2分)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2分)

译文: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分)

译文:

4.( A   )5.(  B   )  6.(   B   )

7. (1)译文:扶苏因为多次谏劝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

(2)译文: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曹刿论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7.加点词解释(2分)

(1)小惠未____________ (2)小大之_____________

18.选择加点词意思相同的的一组( )(2分)

A.肉食者,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

B.十年春,齐师竹取道,下见小谭

C.牺牲玉帛,弗敢也 既冠,益慕圣贤之道

D.衣食所,弗敢专也 能辨我是雄雌

19.句子翻译(2分)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理解填空(2分)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解释,在___________(四字)之时进军,故克之;在敌军___________(四字)之时,逐之。

[535f65f99be34cbd.gif]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