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出师表》)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臣知不如徐公美 ( ) ②能面寡人之过者 ( )

③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 ) ④至于斟酌损 (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6.邹忌讽谏齐王的目的是什么?诸葛亮进谏的目的又是什么?(3)

17.同样都是进谏,邹忌的进谏方式与诸葛亮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赏谁的的方式?为什么?(4分)

14.(4分)①(  的确 )    ②( 指责 )③( 怠慢、疏忽 )    ④ ( 兴办、增加)

15. 4分)①  能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并被我的耳朵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②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诚于陛下的职分所在了。    

16.(3分) 邹忌讽谏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能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使国家强大。诸葛亮进谏的目的是为了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为了“汉室之隆”。(每点2分)  

17.(4分) 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比喻之中;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后主刘禅直接进言劝谏。示例:我赞赏邹忌的方式。因为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的效果会更好。(答出进谏方式的不同给2分;答出赞赏谁的给1分,理由得当的给2分)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下题。(14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请广于君(广:扩充)

B.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谢:道谢)

C.大王加惠(加惠:给予恩惠)

D.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

20.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原文】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文】

(2)【原文】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22.读文章第一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实际是包藏祸心,以强凌弱?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3.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 (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3分)

答:

19.(2分)B(B项 谢:道歉)

    20.(2分)C       (例句“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和B句中的“之”均为代词;D句中的“之”,结构助词,的)

    21.(2分)

   (1)(1分)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只要译准两个“使”,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1分)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只要译准“以……为长者”、“错意”,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2.(3分)秦王易地并非真心,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并以“寡人”自称(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可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23.(3分)

    第一问(1分):诸葛亮

第二问(2分):(此题是开放题。可自选角度,如可从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等三个方面去谈。写出其中两个方面就得全分)

愚人食盐(7分)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既得盐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缘有盐故。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盐已口爽②,返③为其患。(《百喻经》) [注释]①益:增加。②爽:败坏(口味)。③返:同“反”,相反。

14、解释画线词语。(2分)

(1)主人 (2)缘有盐

15、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2分)

16、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这则笑话蕴含的道理。(3分)

14、(1)给 (2)原因15、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就空口吃盐。16、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尸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0、解释下列横线词语。(2分)    

治经为博士(  ) 但当涉猎(  )  

11、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2、出自《孙权劝学》一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3、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10研究儒家经典   粗略的阅读 

11、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而不接受孙权的劝说。  你现在的才能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国的阿蒙了

12、吴下阿蒙,刮目相看。 

13.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愚人食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4题。(14分)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钱泳《治水必躬亲》

【乙】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刍藳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则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 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病涉:苦于往来涉水。②籧篨(qúchú):古代指用竹或苇编的粗席。③刍藳(gǎo):草把。④漉:捞取。⑤汱(quǎn):本意是河水降落,这里引申为排水。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于掌故( )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3)通南北之水( ) (4)漉水中淤泥籧篨中( )

1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译文:

(2)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

译文:

(3)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

译文:

14.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这两则文言文前者侧重于工作态度,后者侧重于具体办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1)甲文告诉我们主持水利工作的官员应当做?(2分)

(2)请你说出乙文中古人造堤方法有何巧妙之处。(2分)

12、拘泥、因此、用来(来)、填实(填满)。

13、(1)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2) 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大义)

(3)距离这墙六丈远的地方再修建一堵墙,方法也是这样。

14、(1)不怕辛劳,实地考察;为官清廉,不计私利。(“躬亲”与“清廉”两个方面各1分)

(2)利用了系统思想和统筹方法,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节省人力物力。(意思对即可,不强调名词术语)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室,瓶元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史,脱然有怀,求之靡途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__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尝从人事,皆口腹自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注释]①生生:维持生计。②靡途:没有门路。③家叔:指陶夔,曾任大常卿。④__:指军阀混战。⑤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⑥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⑦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7.下列句中的“以” 与“家叔以余贫苦” 的“以”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故临崩寄臣大事也B.扶苏数谏故

C.策之不其道D.可一战,战则请从

8.对文段中的人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陶渊明幼时家穷且孩子多,生计维艰,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产生过出去做个小官的念头。

B.由于当时社会动荡,陶渊明不想远离家门做官,表明了官道并非他的追求。

C.在彭泽为官没多少天,就想家了,反映了他不求上进的工作作风。

D.后来嫁给程氏的妹妹去世,赶紧弃官奔丧去了,是因为他十分重视亲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幼稚室(    )②有四方之事(    )

③违己交(    )④皆口腹自(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2分)

译:                                       

(2)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2分)

译:                                       

7B 8

C 

9

①满 ②恰逢 ③困苦 ④差使 

10

⑴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⑵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译文: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家长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①。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翁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

时方盛行古方,翁穷昼夜是习。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今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遂治装出游,求他师而叩之。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及还武林②,学于罗悌。罗悌,宋理宗朝寺人,学精于医,然性褊甚,恃能厌事,难得意。翁往谒焉,凡数往返,不与接。已而求见愈笃,罗乃进之,曰:“子非朱彦修乎?”时翁已有医名,罗故知之。翁既得见,遂北面再拜以谒,受其所教。罗遇翁亦甚欢,即授以刘、李、张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且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翁闻其言,涣焉无少凝滞于胸臆。居无何,尽得其学以归。

翁简朴贞良,刚严介特,执心以正,立身以诚,而孝友之行,实本乎天质。翁在婺得道学之源委,而混迹于医。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于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厉之不暇。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③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注]①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学业。②武林:杭州。③谅:诚实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从乡先生经 (治理)

B.乃悉焚弃所习举子业 (先前)

C.然吾乡诸医克知之者 (很少)

D.能厌事 (倚仗)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吾卧病久,非精医者 贤材人远矣

B.不能起之 杀之应陈涉

C.不仕于时 故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为之敷扬三家旨 与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翁闻其言,涣焉无少凝滞于胸臆。

②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22.结合文中材料,对丹溪翁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4分)

  19.A(3分)    20.BC (4分,各2分)

21.①丹溪翁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在心里也没有一点阻碍不通的问题了。

  ②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古来所谓正直、诚实、学问渊博的对人有益的朋友,又能因为医生的身份而轻视他吗?!

22.勤奋好学,小时日记千言从乡先生治经,后跟着许文懿、罗悌学医学。谦虚执着,被罗悌拒绝,仍求见愈笃,既得见,遂北面再拜以谒,受其所教。能不拘泥于古方,寻求学术的灵活精进。治装出游,尽去旧学。(写出两点即给分)

 

王翦将兵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①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龟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目:“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③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注释】:①果:果断。 ②顿舍:停止。 ③为:惟。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

B.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大破李信军,秦军 两股战战,几欲先

D.自驰如频阳,风王翦 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

22.下列句子中“虽”的意思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寡人不用将军计

A.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B.始皇为贤勇

C.扶苏数谏故 D.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24.王翦品格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2分)

l         (3分)A

l         (2分)C

l         (2分)我想攻取荆州(楚国),在将军看来打算用多少士兵才够?

l         (2分)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饮辄尽,期在必醉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18.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宅边有五柳树,以为号焉 因长跪履之。

B.或置酒而招之 出淤泥不染

C.不戚戚贫贱 祗辱奴隶人之手

D.无怀氏之民欤 马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好读书,不求甚解。

20.五柳先生有哪些主要特点?(2分)

l         (3分)(1)指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2)往、到;(3)空寂。

l         (2分) A

l         (2分)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词句解释上作过分深究。

l         (2分)喜欢读书写文章;喜欢喝酒;安于贫穷,不慕荣利。(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6.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⑴臣知不如徐公美( ) ⑵皆以于徐公( )

⑶时时而进( ) ⑷面寡人之过( )

17.翻译下面句子。(3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_

18.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3分) _

19.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3分) _

16.⑴ 的确       ⑵ 以……为美   ⑶ 偶尔,间或       ⑷  指责         

17.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要进谏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18.①有像邹忌那样敢于进谏的大臣  ②齐威王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不断修明政治。

19.我们在劝说他人时要注意对象,讲究方式方法,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