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

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

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

【注释】①牧圉:到牧场中放牧。 ②艺:种植。

(选自《资治通鉴·后梁记》)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礼而用之 ⑵当复契丹耳 ⑶者何往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遣参军韩延徽求援契丹 惧其不已也,告之

B.立市里,处汉人 此独跛之故,父子相保

C.德明问所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D.闻其至,大喜,如天而下 是指物作诗立就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原句: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25.韩延徽在契丹国被重用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答出两点。(2分)

22.⑴应当   ⑵到   ⑶原先,从前

评分标准:共3分,每小题1分。

23. B (前一个“以”,用来;后一个“以”,因为。 A项的“于”均解释为“向”;C项的“之”均解释为“到、往”;D项的“自”均解释为“从”。)

评分标准:共2分。

24.契丹君主因延徽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就让他在郊外放马。

评分标准:共2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25.①述律后的知人(举荐);②契丹主的善任;③延徽的贤能。

评分标准:2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意对即可。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6.对下面语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

B.或酒而招之 置:买 .

C.堵萧然 环:周围

D.常著文章自 娱:娱乐、消遣

1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亦不详姓字 门人弟子填

B.此自终 醒能述为文者

C.无怀氏民欤 何陋

D.不戚戚贫贱 欲报之陛下

1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文末称“五柳先生”为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有对其称赞之意。

B.文章塑造了一位桀骜不驯的隐士形象。

C.文章里说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带有作者自我反省的意味。

D.文章写了“五柳先生”名号的来历,意在说明这篇文章是自传。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2分)

译文: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分)

译文:

16.B

17.C 

18.A  

19.①(他)一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4分)

(1)由是先主遂亮 ( )

(2)遂用猖獗( )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

(4)遂许先帝以驱驰(

1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甲文中“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的原因是诸葛亮

(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15、甲文中先主“凡三往,乃见”以及他向诸葛亮说的一席话,表明先主是怎样一个人?(2分)

16、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妇孺皆知,请分别写出其中的两个故事。(2分)

12、(1)拜访(2)失败 (3)身份低位,见识短浅 (4)奔走效劳

13、略 1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5、雄心勃勃,志向远大;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16、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 、过五关斩六将、长坂坡救主……

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于市,县购之千金。久之莫知谁子。政姊闻之,曰:“弟至贤,不可爱妾之躯,灭吾弟之名,非弟意也。”乃之韩。视之曰:“勇哉!气矜之隆。是其轶贲、育而高成荆矣。今死而无名,父母既殁矣兄弟无有此为我故也。夫爱身不扬弟之名,吾不忍也。”乃抱尸而哭之曰:“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亦自杀于尸下。

(节选自《战国策 韩策二》)

【注释】①韩王及相:韩哀侯及国相韩傀。②皮面抉眼:划破脸皮,挖出眼珠。③县:同“悬”。

④轶贲、育:超过孟贲、夏育(这两人与后文“成荆”均为勇士)。⑤殁:去世。

9. 用“︱”为下列文字断句(画两处)(2分)

父 母 既 殁 矣 兄 弟 无 有 此 为 我 故 也。

10.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持兵戟而卫者甚 此教我先威耳(司马迁《陈涉世家》)

B. 韩傀而抱哀侯 两股战战,几欲先(林嗣环《口技》)

C. 韩取聂政尸于 百里奚举于(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D. 政姊之 村中有此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11.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县购千金 然后知松柏后凋也(《论语》)

B. 久莫知谁子 马千里者(韩愈《马说》)

C. 不可爱妾躯 不能称前时闻(王安石《伤仲永》)

D. 乃韩 何陋有(刘禹锡《陋室铭》)

12.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

(2)夫爱身不扬弟之名,吾不忍也。

13.结合文意简要说说聂政是个怎样的人?(4分)

9.(2分)父母既殁矣︱兄弟无有︱此为我故也。

10.(2分)A

11.(2分)C

12.(4分)

(1)聂政(用剑)刺杀他,同时刺中了哀侯,(哀侯)左右的人大乱。(后两个分句翻译正确各1分)

(2)吝惜自己的身躯而不传扬弟弟的英名,我不忍心这样做啊。(两个分句翻译正确各1分)

13.(4分)从聂政刺杀韩傀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个勇敢的人;从他毁容自杀,可以看出他是个贤德的人。(概括文意,指出人物品质,各1分。)

【参考译文】

正好韩国在东孟举行盛会,韩侯和相国都在那里,他们身边守卫众多。聂政直冲上台阶刺杀韩傀,韩傀边逃边抱住韩哀侯。聂政再刺韩傀,同时也刺中韩哀侯,左右的人一片混乱。聂政大吼一声冲上去,杀死了几十人,随后自己用剑划破脸皮,挖出眼珠,又割腹挑肠,就此死去。
   韩国把聂政的尸体摆在街市上,以千金悬购他的姓名。过了很久也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聂政的姐姐听说这事后,说道:“我弟弟非常贤能,我不能因为吝惜自己的性命,而埋没弟弟的名声,埋没声名,这也不是弟弟的本意。”于是她去了韩国,看着尸体说:“英勇啊!浩气壮烈!你的行为胜过孟贲、夏育,高过了成荆!如今死了却没有留下姓名,父母已不在人世,又没有其他兄弟,你这样做都是为了不牵连我啊。因为吝惜我的生命而不显扬你的名声,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就抱住尸体痛哭道:“这是我弟弟轵邑深井里的聂政啊!”说完便在聂政的尸体旁自杀而死。

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 缚至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 宁涕泣嘘欷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选自《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注释】 ①宁:即甘宁,字兴霸,性情粗暴。与吕蒙同为孙权手下名将,私交甚好。②厨下儿: 厨房里干杂活的小童。③赍ji礼:赠送礼物。④斯须:一会儿。⑤:至尊:最尊贵的人,这里指吴主孙权。

9.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宁厨下儿曾有 能面刺寡人之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宁蒙不杀 潭中鱼可百头 (《小石潭记》)

C. 汝以大事 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D. 蒙至孝 吴广爱人 (《陈涉世家》)

10.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

B.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C.域民不封疆之界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D.必分人 (《曹刿论战》)

11.翻译下面句子(2分)

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

12.说说本文中的吕蒙是个怎样的人?(2分)

9.(3分)B

10.(3分)A

11.(2分)吕蒙怕甘宁杀害小童,所以没有马上将他送回。(前后句各1分)

12.(2分)仁慈、顾全大局、孝顺、豁达(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译文】

甘宁厨房里干杂活的小童犯了过失。逃到吕蒙那里,吕蒙怕甘宁杀害小童,所以没有马上将他送回。后甘宁带着礼物来拜谒吕蒙的母亲,吕蒙才叫出那小童来还给甘宁,甘宁答应不杀他。可是,过了一会儿,甘宁回到船上,却命人将小童捆在桑树上,亲自挽弓将他射死。完事后,自己解下衣服躺在船中。吕蒙大怒,鸣鼓聚兵,准备靠近船进击甘宁。甘宁听到动静,故意躺着不起来。吕蒙的母亲光着脚跑来劝阻吕蒙:“至尊待你像亲骨肉一样,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你,哪里有因为个人的怨怒而想要杀了甘宁(的道理)呢?(如果)甘宁死了,纵使至尊不过问,你身为臣子这样做也是不合法度的。”吕蒙向来非常孝顺,听了母亲的话,就一下子明白过来。他亲自来到甘宁船上,笑着招呼:“兴霸,老母亲等你吃饭,快上来!”甘宁流着泪哽咽着对吕蒙说:“我辜负了你”。(甘宁)和吕蒙一起回去见吕蒙的的母亲,大家一整天高兴地吃饭。

八大山人

清·陈鼎

八大山人,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颖异绝伦。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 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诙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节选《八大山人传》有删改)

【注释】①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②介:耿直。③攘臂搦管(nuò guǎn):伸长胳膊,执笔为文。④镒:二十两。

10.下列句子漏了标点,用“/”为其断句(两处)。(2分)

张 堂 中 如 清 风 徐 来 香 气 常 满 室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写菡萏一枝( ) (2)数十幅立( ) (3)纸肮脏( )

12.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多置酒招 祗辱于奴隶人

B. 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座右 贤才人远矣

C. 或洒敝帚 辞军中多务

D. 人爱笔墨 安陵君许寡人

13.翻译句子。(4分)

(1)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2)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14.作者最后用一个“颠”字来评价八大山人,根据选文,你是如何看待八大山人的“颠”的? (2分)

10. (2分) 张 堂 中/如 清 风 徐 来/香 气 常 满 室

11.(3分)(1)曾经(2)完成(3)满

12.(2分)C

13.(1)(2分)如果叶公见到了,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的。

(2)(2分)即使陈放几百两黄金在他面前,他都不屑一顾(都不看一下)

14. (2分)八大山人的“颠”是他性情性格孤傲耿直(孤高傲世),聪明绝伦(才高艺绝),狂放不羁(恃才放旷)的表现,而不是真正的癫狂。(对“颠”的内涵分析、评判正确即得2分)

附译文:八大山人,号人屋。“人屋”就是“广厦万间”的意思。他生性孤傲,有骨气,聪明绝伦,无人能比。八岁便能作诗,善于书法,长于篆刻,尤其精于绘画。曾经画一枝荷花,半开于池中,横斜在水面,生气勃勃;张挂在堂中,好像有清风徐徐吹来,香气常充满整个屋子。又曾画龙,在丈幅之中蜿蜒升降,想要飞动一般;如果叶公见到了,也一定会大叫着惊慌逃跑的。他言语诙谐,喜欢议论,总是娓娓而谈,不知疲倦,使四座的人为之倾倒。

山人既已嗜好喝酒,也就没有其他的爱好。人们喜欢他的画,大多置办了酒来招待他,预先准备几升墨汁、若干纸张在座位右边。山人酒醉后见到了,便高兴地泼墨在宽大的画纸上,有时候用破笤帚洒,用坏帽子涂,弄得满纸肮脏,不堪入目。这以后他提笔渲染,有的成山林,有的成丘壑,有的成花鸟竹石,无不精妙。如果碰到他喜欢写字,那就撸起袖子,伸长胳膊,撮起裤管,狂叫大呼着,数十幅片刻就完成了,他酒醒了,要想索求他的片纸只字都无法得到,即使将百镒黄金陈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屑一顾。他就癫狂到这样的地步。

陶侃逸事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未有遗漏。常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人稻!”执而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

时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屑布地。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注:①东晋时期名将,陶渊明的曾祖父。②阃(kǔn)外:统兵在外。③籍:登记后收藏。④正会,皇帝元旦朝会群臣。⑤桓温:东晋将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1)常人曰 (2)执而

(3)人不解所以 (4)桓温伐蜀

11.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于是以屑布地”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引喻失义,塞忠谏之路也 B.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皆美于徐公 D.能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12.按要求答题。(4分)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

13. 第三段中陶侃将木屑和竹头都收集的目的是 ,可见陶侃是一个 的人。(均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0. (4分)(1)告诉(2)鞭打(3)全、都(4)等到

11. (2分)D

12. (4分)(1)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2)因此百姓勤于农耕,达到家给人足。

13.(3分)以屑布地   作丁装船    综理微密 (每空1分)

译文:

陶侃,字士行,本是鄱阳人。他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千头万绪,没有一点疏漏。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作什么?”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姑且拔了一把。”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却又毁害别人的稻谷来戏玩!”让人捉住他打了鞭子。因此百姓勤于农耕养殖,达到家给人足。

当时造船,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元旦皇帝朝会群臣,长久下雪才停,大厅前剩余的雪化了,地还很湿。于是用木屑洒在地上。等到桓温攻伐蜀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做竹丁组装船只。他总揽事务细微缜密,都是这样。

州官放火(6分)

田登作郡①,自讳②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③放灯,吏人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作郡,治理郡县。②讳,避讳,畏忌人家直称的名字。③上元,阴历正月十五。

18.解释下面加点词。(2分)

者必怒(   )    ⑵于是州皆谓“灯”为“火”(   )

19.翻译:吏人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2分)

20.这则故事后来衍化为俗语,这个俗语是: (2分)

18.(2分)⑴违背,冒犯。⑵全,全部。

19.(2分)当差的书写告示说:"本州按照惯例放火三天。"并把告示牌挂在街头。

20.(2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①,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②,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③大树白④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中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 三晋之兵:这里指魏军。② 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用急行军走百里的方法去争取胜利,会使上将军遭到失败。③ 斫:音zhuó,砍。④ 白:使…露出白木。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① 齐使田忌而往 将: 韩而归 去:

③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西: 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

9、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2分)

② 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3分)

③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3分)

10、孙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请用自己的话分条回答。(4分)

8、① 率兵    ② 离开    ③ 向西进军    ④ 约定  (每空1分)

9、

① 善于作战的人会顺应(或“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并向(对我们)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它。(“因”1分,大意1分)

② 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逃跑的人就过半了。(“固”、“亡”各1分,大意1分)

③ 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的字,就点火照亮树上的字。(“书”(字)、“烛”(照)各1分,大意1分)

10、(1)抓住魏军轻敌的弱点,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2)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伏击。(每条2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6、解释加点词语(2分)

①陈胜、吴广皆当行 次:

②为天下 唱:

③今闻无罪 或:

④置人所鱼腹中 罾:

7、下面句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扶苏数谏故。

A. 杀之应陈涉。

B. 固怪之已。

C. 不以物喜,不己悲。

D.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文者,太守也。

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点示的起义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0、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编次。  同"倡"  首发。   有人。 用网捕。   7、C   8.(略)9.天下苦秦久矣 10.秦二世杀公子扶苏、引起人民不满;楚人怀念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