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11—13题。(8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泓:泓水 ②既:尽,完了 ③济:渡过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⑤陈:同“阵”,摆好阵势。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公将鼓之 ( 击鼓命令进军)B.及其未既济也(趁着;趁)
C.公将驰之(他们,齐军)D.请击之(他们,楚军)
1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
(2)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译文:
13、用原文句子填空。(2分)
(1)【甲】文“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这个时机是
(2)【乙】文“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这个时机是 。
11、C(这里的“之”只协调音节,无实在意义,不译。)(2分)
12、(1)(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4分)
13、(1) 齐人三鼓 (2)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②既济而未成列(答到其中一句即可)(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画线的两句话。(4分)
公闻(许)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卿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公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①“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孤军独守,②公外无救援而粮谷殆尽,此危急之时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鸟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注】公,指曹操;袁氏,指袁绍。
10.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关?”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三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6.哪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
A. 入朝见威王B.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C. 皆以美于徐公C. 门庭若市
扶苏以数谏故 (《陈涉世家》) 百里奚举于市(《<孟子>二章》)
7.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通假字的是哪一句?(2分)( )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
B.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
C.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
D.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8.“王之蔽甚矣”,齐王的“蔽”指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同答。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邹总是如何讽谏齐王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D
7、B
8、身边的人阿谀奉承,齐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9、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
而是以“妻、妾、客美我”的生活现象进行
类比说理以委婉进谏,终于说服齐威王广开
言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8题。
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晋人贾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①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鸿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鸡乃食。 【注】①绐:哄骗。
6.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为人言 为:说
B.晋人贾于吴者 贾:做买卖
C.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日:每天
D.公必欲市我他所 市:卖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文中画线句“愿以十金易焉”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 必以分人
8.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氏有一只鸠鸟非常聪明,每当它看到僮仆婢女中有私自拿东西或采摘花朵的情况,就一定报告它的主人。
B.当这只鸠鸟察觉有个晋国商人想用十金换它时,它用“我将不吃东西”来表达不忍离开主人的坚决态度。
C.主人哄骗鸠鸟说:“我有个朋友想要看看你,看了以后我马上就带你回家。”
D.由于鸠鸟始终不吃东西,那个晋国人同情怜悯它对主人忠贞不二的气节,于是捐助了十分之二的黄金,并把鸠鸟还给了李氏。回到李氏家后,鸡鸟才吃东西。
6、C
7、B
8、D
季文子(即鲁国大夫黄越)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麤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麤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为上大夫。
6.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亦愿之(代妾衣帛、马食粟)B.然吾观国人(这样)
C.吾是以不敢(因此)D.使为上大夫(成为,当)
7.“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这个句子的意思是( )
A.别人恐怕会认为你儿子喜欢这样做,并且不愿为国增光吧!
B.别人大概认为你喜欢这样做,将不会为国增光吧!
C.别人恐怕会认为你儿子吝啬,并且不愿为国增光吧!
D.别人大概会认为你吝啬,并且不能为国增光吧!
8.下列对季文子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季文子先后辅佐了两名国君,地位很高,但是他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饲料。
B.季文子关心国人,能与低层民众同甘共苦。
C.季文子认为应该凭高尚的德行为国增光。
D.季文子认为能够改正错误的人是可以重用的。
6、B 7、D 8、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①!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
人,使各有配偶,垦艺②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
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
【注释】①牧圉:到牧场中放牧。 ②艺:种植。
(选自《资治通鉴·后梁记》)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宜礼而用之 ⑵当复诣契丹耳 ⑶向者何往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B.立市里,以处汉人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德明问所之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原句: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25.韩延徽在契丹国被重用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答出两点。(2分)
22.⑴应当 ⑵到 ⑶原先,从前
评分标准:共3分,每小题1分。
23. B (前一个“以”,用来;后一个“以”,因为。 A项的“于”均解释为“向”;C项的“之”均解释为“到、往”;D项的“自”均解释为“从”。)
评分标准:共2分。
24.契丹君主因延徽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就让他在郊外放马。
评分标准:共2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25.①述律后的知人(举荐);②契丹主的善任;③延徽的贤能。
评分标准:2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意对即可。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6.对下面语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亲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
B.或置酒而招之 置:买 .
C.环堵萧然 环:周围
D.常著文章自娱 娱:娱乐、消遣
1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亦不详其姓字 门人弟子填其室
B.以此自终 醒能述以为文者
C.无怀氏之民欤 何陋之有
D.不戚戚于贫贱 欲报之于陛下
1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文末称“五柳先生”为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有对其称赞之意。
B.文章塑造了一位桀骜不驯的隐士形象。
C.文章里说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带有作者自我反省的意味。
D.文章写了“五柳先生”名号的来历,意在说明这篇文章是自传。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2分)
译文: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分)
译文:
16.B
17.C
18.A
19.①(他)一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4分)
(1)由是先主遂诣亮 ( )
(2)遂用猖獗( )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
(4)遂许先帝以驱驰( )
1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甲文中“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的原因是诸葛亮
(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15、甲文中先主“凡三往,乃见”以及他向诸葛亮说的一席话,表明先主是怎样一个人?(2分)
16、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妇孺皆知,请分别写出其中的两个故事。(2分)
12、(1)拜访(2)失败 (3)身份低位,见识短浅 (4)奔走效劳
13、略 1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5、雄心勃勃,志向远大;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16、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 、过五关斩六将、长坂坡救主……
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①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②,自屠出肠,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于市,县③购之千金。久之莫知谁子。政姊闻之,曰:“弟至贤,不可爱妾之躯,灭吾弟之名,非弟意也。”乃之韩。视之曰:“勇哉!气矜之隆。是其轶贲、育④而高成荆矣。今死而无名,父母既殁⑤矣兄弟无有此为我故也。夫爱身不扬弟之名,吾不忍也。”乃抱尸而哭之曰:“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亦自杀于尸下。
(节选自《战国策 韩策二》)
【注释】①韩王及相:韩哀侯及国相韩傀。②皮面抉眼:划破脸皮,挖出眼珠。③县:同“悬”。
④轶贲、育:超过孟贲、夏育(这两人与后文“成荆”均为勇士)。⑤殁:去世。
9. 用“︱”为下列文字断句(画两处)(2分)
父 母 既 殁 矣 兄 弟 无 有 此 为 我 故 也。
10.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持兵戟而卫者甚众 此教我先威众耳(司马迁《陈涉世家》)
B. 韩傀走而抱哀侯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C. 韩取聂政尸于市 百里奚举于市(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D. 政姊闻之 村中闻有此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11.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 县购之千金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B. 久之莫知谁子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C. 不可爱妾之躯 不能称前时之闻(王安石《伤仲永》)
D. 乃之韩 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12.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
(2)夫爱身不扬弟之名,吾不忍也。
13.结合文意简要说说聂政是个怎样的人?(4分)
9.(2分)父母既殁矣︱兄弟无有︱此为我故也。
10.(2分)A
11.(2分)C
12.(4分)
(1)聂政(用剑)刺杀他,同时刺中了哀侯,(哀侯)左右的人大乱。(后两个分句翻译正确各1分)
(2)吝惜自己的身躯而不传扬弟弟的英名,我不忍心这样做啊。(两个分句翻译正确各1分)
13.(4分)从聂政刺杀韩傀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个勇敢的人;从他毁容自杀,可以看出他是个贤德的人。(概括文意,指出人物品质,各1分。)
【参考译文】
正好韩国在东孟举行盛会,韩侯和相国都在那里,他们身边守卫众多。聂政直冲上台阶刺杀韩傀,韩傀边逃边抱住韩哀侯。聂政再刺韩傀,同时也刺中韩哀侯,左右的人一片混乱。聂政大吼一声冲上去,杀死了几十人,随后自己用剑划破脸皮,挖出眼珠,又割腹挑肠,就此死去。
韩国把聂政的尸体摆在街市上,以千金悬购他的姓名。过了很久也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聂政的姐姐听说这事后,说道:“我弟弟非常贤能,我不能因为吝惜自己的性命,而埋没弟弟的名声,埋没声名,这也不是弟弟的本意。”于是她去了韩国,看着尸体说:“英勇啊!浩气壮烈!你的行为胜过孟贲、夏育,高过了成荆!如今死了却没有留下姓名,父母已不在人世,又没有其他兄弟,你这样做都是为了不牵连我啊。因为吝惜我的生命而不显扬你的名声,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就抱住尸体痛哭道:“这是我弟弟轵邑深井里的聂政啊!”说完便在聂政的尸体旁自杀而死。
宁①厨下儿②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③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④还船, 缚至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⑤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 宁涕泣嘘欷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选自《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注释】 ①宁:即甘宁,字兴霸,性情粗暴。与吕蒙同为孙权手下名将,私交甚好。②厨下儿: 厨房里干杂活的小童。③赍ji礼:赠送礼物。④斯须:一会儿。⑤:至尊:最尊贵的人,这里指吴主孙权。
9.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宁厨下儿曾有过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宁许蒙不杀 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C. 属汝以大事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D. 蒙素至孝 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
10.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
B.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D.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11.翻译下面句子(2分)
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
12.说说本文中的吕蒙是个怎样的人?(2分)
9.(3分)B
10.(3分)A
11.(2分)吕蒙怕甘宁杀害小童,所以没有马上将他送回。(前后句各1分)
12.(2分)仁慈、顾全大局、孝顺、豁达(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译文】
甘宁厨房里干杂活的小童犯了过失。逃到吕蒙那里,吕蒙怕甘宁杀害小童,所以没有马上将他送回。后甘宁带着礼物来拜谒吕蒙的母亲,吕蒙才叫出那小童来还给甘宁,甘宁答应不杀他。可是,过了一会儿,甘宁回到船上,却命人将小童捆在桑树上,亲自挽弓将他射死。完事后,自己解下衣服躺在船中。吕蒙大怒,鸣鼓聚兵,准备靠近船进击甘宁。甘宁听到动静,故意躺着不起来。吕蒙的母亲光着脚跑来劝阻吕蒙:“至尊待你像亲骨肉一样,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你,哪里有因为个人的怨怒而想要杀了甘宁(的道理)呢?(如果)甘宁死了,纵使至尊不过问,你身为臣子这样做也是不合法度的。”吕蒙向来非常孝顺,听了母亲的话,就一下子明白过来。他亲自来到甘宁船上,笑着招呼:“兴霸,老母亲等你吃饭,快上来!”甘宁流着泪哽咽着对吕蒙说:“我辜负了你”。(甘宁)和吕蒙一起回去见吕蒙的的母亲,大家一整天高兴地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