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lián)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臵,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8. 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正碰上 B.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 谕:谕告

C.乃阴.嘱吏目 阴:狡猾 D.过午得.二人 得:抓获

9.下列句中的“而”与“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面山而居 B.聚室而谋曰 C.以待饥者而食之 D.学而不思则罔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刺史无术”反衬了于成龙破案如神,迅速破案又表现于成龙不仅机智而且勇敢的特点。

B.于成龙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这是一招敲山震虎,也充分利用做贼人心虚的特点。

C.二人多次出城,本因有急事,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

D.盗贼将妆奁席卷而去体现其利令智昏、贪婪特点,而他们竟想到着女装出城足见其狡诈。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2)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8、C 9、D 10、A

非选择题:

11.(1)如果有从城门中出出进进达到两次的人,就把他抓住。

(2)原来是担心第二天大搜查,就急于转移赃物,可是物多又难以携带,所以就这样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出城。

桓南郡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①车骑②。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白—— 告诉。 ②车骑——车骑将军桓冲。

2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以为忿( ) ⑵家人以惊骇( ) ⑶是变怪( ) ⑷如之( )

22、“取诸兄弟鹅悉杀”句中的“之”,与下列哪个选项中“之”的用法相同 ( )(3分)

A、何陋有 B、录毕,走送 C、缘溪行,忘路远近 D、辍耕垄上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

2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21、⑴很、非常、十分    ⑵都      ⑶说       ⑷果然、果真

              (4分,一小题一分)

22、B (3分)

23、没有什么能引来怪异,应该是桓南郡开玩笑罢了!(3分)

(语句流畅0.5分,重点字词“致、怪、当、戏、耳”各占0.5分,“致”译为“导致”也可得分。)

24、斗鹅“每不如,甚以为忿”表明他心胸狭窄,“夜往鹅栏”“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表明他也是一个凶残的人。(答“心狠手辣”也可得分)

(3分,结合内容1分,“心胸狭窄”1分,“凶残”或“心狠手辣”1分。)

陈涉世家(13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1)天大雨 (2)扶苏以谏故 (3)楚人 (4)为天下

18、将文中的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 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之为众人 皆夜惊恐B.、扶苏数谏故 中有足乐者

C.、陈胜、吴广谋曰 当立者公子扶苏D.、吴广以为 土地平旷,屋舍俨

20.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3分)

17、⑴适逢,正赶上   ⑵屡次      ⑶爱戴         ⑷通“倡”,首发

   (4分,一小题一分,“唱”只解释意思或只指出通假字得0.5分)

18、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3分)

(重点字“亡、亦、举大计、等、死国”各0.5分,疑问句式0.5分。)

19、B  (3分)

20、扶苏贤明,项燕多次立战功、爱士兵,他们都是受百姓爱戴的将领,(1分)假借他们的名义可以博得更多的民心。(2分)(总分3分,大致意思相同即可给分)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 ①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 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准入相 ( )

(2)咏自成都罢还 ( )

(3)准莫其意 ( )

24.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此张公谓我矣。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  

25.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2分)

                      

23. (3分)(1)听说、听到 (2)恰好 (3)明白24.(2分)这是张公(在)说我呀。 评分标准:词语准确,句式恰当得2分;词语或句式有一项不恰当得1分。张咏将要离开,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说:”有什么教导寇准?”

25.(3分)示例: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等品质。(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汉顺帝初,苏章迁冀州①刺史。其故人为清河②太守,章知其奸藏③,将按④其罪。一日,请太守,为设酒宴,陈往日之好甚欢。太守喜曰:“人皆言若为青天。”章曰:“今日苏孺文⑤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太守默然。翌日,遂收太守。

注释:①冀州:古州名,今河北一带。②清河:古郡名,在今河北境内。③奸藏:贪污受贿。④按:追究。⑤孺文:苏章的名。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往日之好甚欢 (2)遂太守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今 日 苏 孺 文 与 故 人 饮 者 私 恩 也 明 日 冀 州 刺 史 按 事 者 公 法 也。

3.为什么在苏章一番话后太守会“默然”?(3分)

答:

4.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启示?(3分)

答:

1、(1)陈述  (2)逮捕   (2分)

2、今日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按事者/公法也/  (2分)

3、因为他察觉灾难要临头。(3分)

4、不能因私情而徇私,要公事公办(3分)

肃王与沈元用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也。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封肃王,后出使金国不归。沈元用:宋朝大臣。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偶俪:对仗工整。④矜:夸耀。⑤他语:说别的事情。⑥骇服:吃惊佩服。⑦诬:虚假。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元用强记( )

(3)取纸追之( ) (4)略无矜色( )

9.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即取笔尽补其所阙”中的“其”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居庙堂之高则忧民(《岳阳楼记》)

B.而竖左膝(《核舟记》)

C.安陵君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必先苦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2)(肃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11.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2分)

8.(4分)(1)出使  (2)平时/平素/向来/一向  (3)书写/写  (4)毫无/一点儿没有 (每处1分)

9.(2分)C

10.(4分)(1)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2)(肃王)就拿起笔将他所缺漏的字全部补齐,没有遗漏的地方。(每句2分,画线部分为得分点)

11.(2分)①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好;②肃王并没有自夸自耀。(每点1分)

译文: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金国,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空闲时间无事可做,就一同到寺院游览,偶尔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对仗工整,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朗诵了一两遍就记住了;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沈元用)写完了,肃王看后,就拿起笔将他所缺漏的字全部补齐,没有遗漏的地方。又修改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改完后)放下笔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毫无骄傲的脸色。元用既惊讶又佩服。俗语说:“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一点儿也不假啊!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片段,回答7~8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臣之妻臣 私:偏爱B.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C.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D.时时而进 间:间接

8.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 2分 )

A. 皆以美于徐公 B.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 能谤讥于市朝 D. 皆朝于齐

7.D  8.C 

阅读下文,完成第6——8题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勅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6 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驻车叩马 不知有汉

B.因格杀 公将驰

C.愿乞一言死 面山

D.将何理天下乎 虽乘奔御风不急也

7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言主之失 扶苏以谏故 B.流血面 将军身坚执锐

C.使宣叩头主 长跪而之 D.宣悉以班吏 投渤海之尾

8 下列各项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湖阳公主不仅一心袒护自己杀了人的家奴,还跑去告状,要求光武帝处死

打死他家奴的董宣。

B “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天子”与“白衣”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

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

C.皇帝最初要杀董宣,后来听了湖阳公主和董宣的一番话,改变了主意。

D.纵观全文,可以看出董宣的性格特点是不畏权势、执法公正、清正廉洁。

 6 B   7 C   8 C

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圉地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一个人,因为(家奴)藏匿在公主家,差吏抓不住 他。等到公主出行的时候,(公主)让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亭等候他们,(董宣)拦住马车,边用刀在地上画,边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大声喝斥着家奴让他下 车,接着打死了(家奴)。公主立即回到皇宫,将这事告诉了皇帝。光武帝大怒,召见董宣,准备用鞭子打死董宣。董宣叩了个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 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呢?”董宣说:“陛下您因圣明有德而复兴,但放纵家奴杀死平民,您凭借什么来治理天下呢?我不需要您用鞭子打死我,我会自杀了 断的。”当即用头撞击柱子,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太监强拉住他,让他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不答应,(小太监)用强力使他叩头,董宣两只手撑在地上,始终不 肯低头。公主说:“皇帝您是平民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差吏不敢上门(抓捕),您现在是天子,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皇 帝跟百姓不同。”接着,称董宣为“强项令”让他退下,并赏赐三十万钱。董宣全部分发给各位差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欺人的权贵,使他们都害怕得发抖。京 师称之为“卧虎”。歌颂他是“没人击鼓鸣冤的董少平。”
   (董宣)任县令五年。七十四岁时,死于任上。皇帝 派大臣前去察看,只看见用布裹着尸体,妻子儿女相对哭泣,(家中)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皇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直到他死后才知道。”因为董宣曾 经做过二千石的官,就赏赐给他一条绿色丝带,按照葬大夫的礼节埋葬了他。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下列句中的“以”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 (2分)

A.杀之以应陈涉B.以其境过清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以土砾凸者为丘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段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廉颇的心胸狭窄,通过“称”“望”“引”等动作表现蔺相如的宽容忍让。

B.“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表现出蔺相如不计恩怨,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重的高贵品德。

C.蔺相如不畏威势赫赫的秦王,但对廉颇却一再退让,这是因为他认识到廉颇拥有强大的兵权,不可硬碰。

D.蔺相如的宽容,对比出廉颇的心胸狭隘,廉颇知错能改,进一步衬托出蔺相如的宽容大度,而两个人之间矛盾的完美解决,则是因为都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以口舌为劳 徒: ________ ②且相如贱人 素: ________

亲戚而事君 去: ________ ④而相如叱之 廷:____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分)B    8.(2分)C

9.(4分)①只是    ②平素,向来    ③离开   ④当廷,在朝廷上

10.(1)(2分)诸位认为廉将军与秦王比哪一个(厉害)?

(2)(2分)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啊。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13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小信未孚()(2)小大之狱()
  (3)公将鼓之()(4)望其旗靡()
  8、翻译下列文言句子成为现代汉语(6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7、(1)(为人所信服)(2)(案件)(3)(击鼓进军)(4)(倒下)
  8、(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勇气就衰退下来,第三次勇气就泄尽了。
  (2)我看齐军的战车轮迹乱了,看见齐军的战旗倒下了,所以才驱车追赶他们。
  9、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