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年九十( ) (2)吾与汝毕力平( )

(3)汝之不( )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于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B.、而 而山不加增 默而识之

C.、以 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 虽我之死,有子有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

10、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3分)

8.(1)将要、快要。(2)这里指险峻的大山(3)通“慧”,聪明 (4)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9、D 9、(1)凭你的(现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平(1分),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1分)

10、(3分)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评分标准:表明态度,得1分;不怕艰难、坚持不懈,得1分(只写到了‘坚持不懈”也给1分);具有长远的目光或“发展的目光”, 得1分。意近即可。共3分。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

----《公输》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 此为何若 我也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荆地方五千里 孰视

B.邻有敝舆而窃之 臣之客有求于臣

C.徐公何能君也 鲁肃过寻阳

D.胡不见我王 皆以美徐公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两篇选文都充分体现了劝说艺术。墨子使用的是 方法,陷楚王于自相矛盾境地;邹忌使用的是 的方法,将自己妻妾客人皆怀私心美言于己,与齐王宫妇大臣国人莫不私心蒙蔽于他作比,从而达到了劝谏齐王广开言路的目的。

16.墨子和邹忌都使“王曰:‘善’”,由此,从口语交际的角度谈谈你的感受。(2分)

12、①什么样的。②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2分)

13、B  (2分)

14、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2分)

15、类比(逻辑推理);设喻说理。(2分)

16、在劝说别人的时候,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技巧。(意对即可,2分)

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己。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至于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知于颜色。任座趋而出。次及翟黄,翟黄曰:“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喜曰:“可反欤?”翟黄对曰:“奚为不可?臣闻忠臣毕其忠,而不敢远其死。座殆尚在于门。”翟黄往视之,任座在于门,以君令召之。任座入,文侯下阶而迎之,终座以为上客。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燕:通“宴”,宴请。②次及:依次轮到。③毕:竭尽。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皆令诸大夫己( ) (2)文侯不( )

1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B.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像个君王。

C.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D.您得到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而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我因此知道您不是个贤明的君王。

14.本文中任座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为 和 两个字。(请用原文回答)(2分)

15.请具体分析一下“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之智也”这句话对于塑造任座或翟黄形象的作用。(3分)

12.(1)评定(2分)      (2)同“悦”,喜欢,高兴(2分)

13.C(3分)

14.忠;直(2分)

15.(说明:这句话主要写群臣谄媚之态,用以反衬任座和翟黄两人。)

答案①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阿谀奉承来反衬出任座的耿直。

答案②要点:这句话通过写群臣的只知阿谀奉承反衬出翟黄巧借赞美魏侯之名救下任座的机智。(3分,写到反衬或对比1分,概括出任座或翟黄的形象1分,概括出群臣形象1分)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9. 以上语段节选自课文《 》,作者是 代的林嗣环。(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3分)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一端

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描写口技艺人的摹声由细弱至洪大,由简单至混杂。

B.第①段描写宾客信以为真的失态场面,表现其对表演的由衷赞叹。

C.第②段虽无一字描写口技艺人的摹声表演,却令读者久久回味.

D.选文完整地展现了口技表演“静——动——静”的变化过程。

9.口技(1分)清(1分)

10.即使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3分  关键字:虽、其、端)

11.C(3分)

郗超与谢玄不。苻坚将问晋鼎①,既已狼噬梁、岐②,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唯超曰:“是必济事。吾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③,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④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 ①苻坚将问晋鼎:苻坚想要图谋夺取晋朝天下。 ②狼噬梁、岐:像狼那样吞并了梁、岐一带。 ③履屐之间:原指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④元功:首功,大功。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郗超与谢玄不( )  (2)人间颇有异同之( )

1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虽然是小事,也能得到他的信任。 B. 即使是小事,也能得到妥善的处理。

C. 虽然是小事,也能得到妥善的处理。 D. 即使是小事,也能得到他的信任。

14.郗超认为“遣玄北讨” 将会是□□□□的结果。(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5.本文主人公郗超具有 的品质。(3分)

12.(1)友好(2分)   (2)议论,谈论(2分)

13.B(2分)

14.是必济事(或“必能立勋”)(3分)

15.以国家利益为重、宽容大度(3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9. 上文选自史书《 》,编者是西汉史学家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君美甚,徐公能及君也?

11.以下不能体现邹忌头脑清醒的一项是 (3分)

A.朝服衣冠,窥镜。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D.暮寝而思之。

9.战国策   刘向(2分)

10.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3分)

11.A(3分)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③掖垣:泛指高官。④柄国:掌管国家。⑤僭(jiàn):超越本分。⑥邸(d ǐ):此指官府。⑦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⑧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12、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卧家十五年”一句省略了主语“杨万里”。

B.、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停顿可标注为“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C.、“谋危社稷”中的“社稷”可解释为“国家”。

D.、“又书十四言别妻子”意为“又写下了十四句话告别妻子”。

13、乙文主要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D

13、杨万里不为韩侂胄写记,杨万里忧国而死。表现了他为人刚正耿直,热爱国家。

译文: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很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②。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娇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之。其人愧甚而退。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馔(zhuàn):准备食物。③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觉饥甚而不敢( ) (2)公取自之( )

1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又过了一会,才命令他坐下,菜肴都没准备,那人心里责怪他。

B. 又过了一会,才让他入席,菜肴也没准备,那人心里责怪他。

C. 又过了一会,才命令他坐下,菜肴也没准备,那人心里感到奇怪。

D. 又过了一会,才让他入席,菜肴都没准备,那人心里感到奇怪。

14、“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15、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 的人。(3分)

    12.(1)离开  (2)拿

    13.D 

    14.认为王安石是宰相(高官),自己又是和他有亲戚关系,理应大摆酒席招待他。

    15.崇尚节俭、反对浪费,对待自家亲友也是如此.(意到即可)  

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者。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注释】①趣:同“促”,督促。 ②比降北:等同降敌。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不以赏( ) (2)请徒罚( )

13.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果)救火的人都要赏赐,那么不值得把国家赏给他们。

B.(如果)救火的人都要赏赐,那么国都不足够用来赏赐他们。

C.救火的人尽可能赏赐他们,然而不值得把国都赏赐给他们。

D.救火的人尽可能赏赐他们,然而国家不足够用来赏赐他们。

14.文中哀公两次说“善”,前者是同意 ;后者是同意 。(4分)

15.这个故事警示当权者要 (2分)

12.(4分,每空2分)(1)赶得上        (2)实施

13.(2分)B

14.(4分)孔子对众人不救火的原因分析      孔子提出的让众人救火的方案

15.(2分)赏罚得当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9.上文出自《陈涉世家》,节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由汉朝史学家、文学家 所作。(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从选文看,陈胜、吴广为何要花费一番周折“并杀两尉”?(4分)

9.(2分,每空1分)史记   司马迁

10.(2分)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种:贵种;)

11.(4分)用激将法惹怒将尉使其做出过激的举动,为自己杀将尉找到合理借口;同时也引发众人的同情与支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