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荣施炙(10分)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炙:烤肉。②遭乱渡江:指晋朝被侵,社会动乱,大批人渡过长江南下。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 因己施焉。 (2) 同嗤之

(3) 每危急 (4) 受炙人也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23对于顾荣和受炙人,你更欣赏谁?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的分析评价。(3分)

21.停止;     通“座”,座位;

遇到;        是

22.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

23.顾荣心思细腻,善于观察,平等待人,不因对方是仆人而轻视他,顾荣更能为别人着想,施肉给端烤肉仆人,是一个善良的人。或受炙人知恩图报,在顾荣危急之时相助保护,他真正做到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行为让人称颂。(必须答出人物的品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分)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7. 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4分)

(1)傅说于版筑之间 (2)其筋骨

(3)困于心于虑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18.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9文中所举舜、傅说等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特点?(2分)

20.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启发?(2分)

17.(1)被选拔  (2)使……劳累

   (3)通“横”,梗塞、不顺

  (4)明白,了解

18.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9.都是出身低微并历经磨难,后来受到重用干出了大事业。

20.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如要成才就要经受磨练,遇到困难时要经得起考验;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安逸等

【译文】:顾荣在洛阳的时候,一次应人邀请赴宴,发现端送烤肉的仆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就停下吃肉,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有失身份,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后来遇上战乱过江避难,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端送烤肉的仆人。

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瑴、文锦十纯,命贾人为行人,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攮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2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2分)

(1)国人咸之 (2)冯妇攮臂国人出

21.下列句中的“于”与“求冯妇于晋”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欲报之于陛下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受地于先王

22.翻译句子(3分)

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23.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什么感悟?(3分)

20.以……为苦     ;  .跟随

21.C

22.于是商人因为说假话获罪,而冯妇死也没明白(怎么回事)

23.办事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马虎从事,似是而非,必然闹出笑话,甚至酿成大祸。(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到,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节选自朱熹 《熟读精思》)

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1) 以是人多以书 (2) 同舍生皆绮绣

(3) 疑质理 (4) 余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 加冠          心到矣

B. 读书千遍,其义自      才美不外

C. 又患无师名人与游      谈笑有鸿

  D. 余之勤且艰若此       竹柏影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13.根据上下文,在【乙】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2分)

14. 【甲】文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用到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3分)

10.(1) 借  (2) 通 披  穿   (3) 引、提出  (4) 曾经 11. D.

12.(1)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2) 所谓说书读得熟了,就是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13.眼  口  14. 与同舍生对比,突出地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习为快乐(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从而勉励马生勤奋刻苦地学习。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牺牲: (2)偏:

(3)曾益: (4)恒: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

16.齐鲁长勺之战,鲁庄公在曹刿的参与和指挥下最后取胜,这既照应了甲文中的“

又证明了乙文中的“

。”(要求用原文回答)(4分)

17.材料链接:2008年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__”、地震、洪灾、泥石流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注】邦:国家。

请结合甲乙两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4分)

14.(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偏:通“遍”,遍及,普遍;(3)曾益:曾通“增”,与益同义连用,意增加。(4)衡:通“横”,梗塞,指不顺。(每小题1分)15.(1)对于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处理;(2)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交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受到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受到饥饿,使他资财缺乏(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1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7.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我们的党始终是英明的党,党的干部始终是人民的好干部,所以无论发生多大的灾难和变故,它始终确保我们的国家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战胜困难和挫折,走向兴旺和繁荣。(言之有理即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俄而百千人大呼( )(2)中力拉崩倒之声( )(3)屋许许声 ( )

19、翻译句子(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4分)

20、全文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依次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 (2)

(3) (3分)

21、文中除正面描写口技人表演外,还运用哪些侧面描写?结合文意说说这些侧面描写有何作用?(4分)

22、下面哪个词语用来形容上文描写的口技表演最恰当?( )(1分)

A.栩栩如生 B.惟妙惟肖 C.足以乱真 D.生动逼真

18.(1)一会儿 (2)夹杂(3)拉19.(1)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喧哗(2)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20(1)梦中惊醒(2)渐入梦乡(3)火场百象(失火救火)(顺序错误不给分) 21侧面描写有:写简单的道具;写宾客的反映。作用:侧面描写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文中抓住了口技表演中简单的道具和听众两个方面: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烘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课文交代道具极其简单,表明口技只是从一张嘴里发出,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烘托口技表演之“善”。(意思对即可)22.C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10—13题。(12分)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4分)

  ① 又何焉( ) ② 小惠未( )

  ③ 神弗也( ) ④ 望其旗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

  ①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2.第③段通过“既克,公问其故”来印证文章第①段中的“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3.联系全文内容,概述鲁国取胜的原因。(2分)

 

10.(4分)① 参与    ②“徧”通“遍”,遍及、普遍

  ③ 赐福、保佑        ④ 倒下

  11.(4分)①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2分,重点考查“牺牲”、“弗”“加”、“信”等词语的理解。)

  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2分,重点考查“鼓”、“再”、“衰”“竭”等词语的理解。)

  12.(2分)肉食者鄙(或: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3.(2分)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在军事上做到知彼知己,把握战机;鲁庄公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或: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答到两点即给满分)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20--27题。(20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0.结合文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请广于君

(2)故不错意也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4)秦王色挠

21.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秦王/怫然怒B.大王尝闻天子/之怒乎

C.与臣/而将四矣D.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而君逆寡人者(选文) 长跪而谢之日(选文)

B.今吾以十倍之地(选文)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选文)

C.否,非若是也(选文) 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选文)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4.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可用一个什么成语来概括?(2分)

25.请列举两位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主要

事迹。(2分)

26.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2分)

27.唐雎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20.(1)扩充  (2)通“措”  (3)交换  (4)屈服

21.B

22.D

23.(1)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平民生气,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4.布衣之怒

25.示例: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保全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

  蔺相如。不负赵王所托,以勇气和胆识智斗秦王,保住了和氏璧。

26.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   

27.在三人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的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1-4)题目。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日:“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日:“臣居草泽,不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日:“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2分)

(1)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去: ( ) (2)深鄙其为人 鄙:( )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谓 上 书 人 曰 朕 欲 使 大 信 行 于 天 下 不 欲 以 诈 道 训 俗 卿 言 虽 善 朕 所 不 取 也。

3.唐太宗为什么不采纳上书人的建议?(3分)

答:

4.请简要分析唐太宗具有哪些特点?(2分)

答:

1.(1)罢免,使...离去 (2) 鄙视

2、谓 上 书 人 曰 ︳朕 欲 使 大 信 行 于 天 下  ︳不 欲 以 诈 道 训 俗  ︳卿 言 虽 善︳ 朕 所 不 取 也。

3.太宗认为,河水清浊,在于源头。为君者就好似水之源头,而为臣者好似流水。如若为君者自己秉性奸诈,又想要下属品行正直是不可能的。要想让大信行于天下,就不能以奸诈之道来训诫世人,所以太宗最后也没有采纳上书人的意见。

4.太宗从谏如流,虚怀若谷,明察秋毫,为人正直,有君子风范。

译文: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