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生者,河朔人,年六十余,居衡岳紫盖峰下。间出衡山县市,从人乞得钱,则市盐酪(1)径归,尽则更出。日携一竹篮,中贮大小笔、棕帚、麻拂(2)数事,遍游诸寺庙,拂拭神佛塑像。县市一富人,尝赠一衲袍(3),刘欣谢而去。越数日见之,则故褐如初。问之,云:“吾几为子所累。吾常日出庵,有门不掩,既归就寝,门亦不扃(4)。自得袍之后,不衣而出,则心系念,因市一锁,出则锁之。或衣以出,夜归则牢关以备盗。数日营营(5),不能自决。今日偶衣至市,忽自悟以一袍故,使方寸(6)如此,是大可笑。适遇一人过前,即解袍与之,吾心方坦然,无复系念。嘻,吾几为子所累矣!”

(选自宋代郭彖《睽车志》)

【注释】:(1)盐酪:指食盐等食品。 (2)麻拂:除尘工具 (3)衲袍:僧袍 (4)扃:jiōng,关闭 (5)营营:指内心忧愁的样子 (6)方寸:内心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则市盐酪径归 市: (2)尝赠一衲袍 尝:

(3)刘欣谢而去 去: (4)适遇一人过前 适: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吾心方坦然,无复系念。

23. 文中刘先生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21.(1)买  (2)曾经 (3)离开  (4)正好(恰好)

22.我的心才变得坦然,不再挂念(这件衣服) 23.只有心中没有贪图和牵挂,心才变得坦然。

刘先生是河朔人,年纪有六十多岁,住在衡山紫盖峰下面。有时走到衡山县集市上,向人家讨到钱,就买盐、酪后就直接回去,用完了再出来(讨)。每天带一个竹篮,其中放着大笔小笔、棕帚、麻拂等物件,各个寺庙都走遍,拂拭神佛的塑像鼻子、耳洞里有尘土,就用笔把它弄出来,这样就成了常事,方圆百里的人都认识熟悉他。县城里的一个富人曾经赠送给他一件袍子,刘先生高兴的道谢后走了。过了几天见到他,还是像以前一样穿着旧衣服,问他,他说:“我差点被你拖累。我常常每天出去,庵有门不关,等回来了就睡,门也不上闩。自从得到袍子后,不穿他出去,就心里记挂着,于是就买了一把锁,出门就锁上。有时穿袍子出门,晚上回来就紧紧收好防止被盗。几天以来内心不安,不能作出决定。今天偶然穿它上街,忽然自己悟到因为一件袍子的缘故,使自己的心中竟然这样,这实在是非常可笑。恰巧碰到一个人从面前经过,就脱了袍子给他,我的心里才坦然,不再挂念着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选自《厚德录》)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斥之 追赶

B.富人病死 将要

 C.如得灌园以就食,幸 多么

D.不复有态 原来的

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文中划线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

B.不物喜

 C.故临崩寄臣大事

D.塞忠谏之路

8.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9. 将文言文阅读中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厚德录》)

译文: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两章》)

译文:

6.A    7.C   8.A

9. 翻译。(6分,每小题3分)

  (1)译文:富人的儿子能自食其力了,孝基有点奇怪,又说道:“你能管理仓库么?”

 (2)译文:使人民定居下来不靠限制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兵力

【附】文言文翻译

     许昌有个士人叫张孝基的,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富人只有一个不孝的儿子,便骂着把他赶走了。富人生病将要死了,把家产全部托付给孝基。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过了许久,富人的儿子在路上讨饭,孝基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灌园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让我灌园而有饭吃,很高兴啊!”孝基便叫他去灌园。富人的儿子能自食其力了,孝基有点奇怪,又说道:“你能管理仓库么?”答道:“让我灌园,已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何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好啦。”孝基就叫他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谨慎,没犯什么过错。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像以前那样,于是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弃书捐剑(7分)

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项梁③怒之④。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⑤知其意,又不肯竟⑥学。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节选自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去:去掉,(指放弃学书)。③项梁:项羽的叔父。怒④之:意动用法(以之为怒)⑤略:大概。⑥竟;完毕。

15.解释加点词语(2分)

(1)少时:_______________ (2)怒之:_____________

(3)足以:_____________ (4)足:_________

16、翻译(2分)

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17.项羽年少时不肯学书学剑,而后终为刘邦所败,这个故事给人的教训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分)(1)年少时候   (2)对他很生气   (3)能够   (4)值得

16、(2分)而项籍则以蛮力拼斗,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是智力用尽了。

17、(3分)项羽年少时,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因此,长大后虽然也有雄心壮志,但最终因缺乏真才实学而导致惨败,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氏之鸠

  李氏有一鸠,能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晋人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①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鸿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鸠乃食。

【注】①绐:哄骗。

6.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人言 为:说

B.晋人于吴者 贾: 做买卖

C.公必欲我他所 市:卖

D.日则飞翔于廊帘幕间 楹:门框的上边和左右两边

7.下列各句中加线句的“以”与文中画线句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 项是( )

A.属予作文记之

B.必分人

C.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屠暴起,刀劈狼首

8.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氏有一只鸠鸟非常聪明,每当它看到僮仆婢女中有私自拿东西或采摘花朵的情况,就一定报告它的主人。

B.当这只鸠鸟察觉有个晋国商人想用十金换它时,它用“我将不吃东西”来表达不忍离开主人的坚决态度。

C.主人哄骗鸠鸟说:“我有个朋友想要看看你,看了以后我马上就带你回家。”

D.由于鸠鸟始终不吃东西,那个晋国人同情怜悯它对主人忠贞不二的气节,于是捐助了十分之二的黄金,并把鸠鸟还给了李氏。回到李氏家后,鸡鸟才吃东西。

9.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李氏之鸠》)

译文: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译文:

6.D    7.D     8.D

9. 翻译。(6分,每小题3分)

  (1)译文:你一定想要把我卖给别人,我就__。

  (2)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分内的事情。

(译出“所以”、“职分”、判断句式2分,句意通畅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10分)。

李 固 传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固貌状有奇表,鼎角若犀,足履龟文。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司隶、益州并命郡举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

…………

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固到,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

(选自《后汉书》卷六十三,有删节)

(注释)①李固:东汉时人。②鼎角匿犀,足履龟文 :头顶骨隆起如犀角,脚掌上有龟背纹。③坟籍:泛指古代书籍。④前衅:以前的罪过。

1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贼 帅 夏 密 等 敛 其 魁 党 六 百 余 人

1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辟( ) (2)原( ) (3)悉( )

13、说说“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的意思。(2分)

14、李固任荆州刺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州内清平”?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5、简要评价李固这个人物。(2分)

11、贼 帅 夏 密 等/ 敛 其 魁 党 六 百 余 人

12、征召      原谅       全(或:都)    13、四面八方有志向的人,因为仰慕他的风采而前来学习       14、赦免盗贼,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原谅前来投降的盗贼,让他们相互宣传,来显示法律的威信。    15、李固是一个谦虚好学、淡泊名利、体恤民情的人。  

墨子怒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 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子。”耕柱子悟。

注:1.耕柱子:墨子的门生。2.太行: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25、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吾无于人乎( ) (2)子将谁?( )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子。

27、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

25、超过,鞭打、鞭策(2分)

26、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子。我也认为你值得鞭策,所以对你发怒(批评你)。(2分

27、(2分)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指正,那是老师对自己的鞭策。

不能骄傲自满,自以为胜过他人。

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牛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耕柱子恍然大悟。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举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⑦哉! 以会日⑧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滂曰:“滂死则祸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 ②厉:磨练。 ③掾属:下属的官。 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⑤猥:众多。 ⑥叨秽:__。 ⑦简札:指奏章。 ⑧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 ⑩塞:消弭,平息。

7.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土砾凸者为丘 B. 以其境过清

C.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

B. 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 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 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仰。

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⑵疑有私

⑶即自 ⑷引与俱

10.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2分)

⑵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2分)

7.(2分)B(因为)

8.(2分)C(并非主动揭发,而是受诏奉命。) 

9.(4分)①情绪激昂的样子 ②原因,缘故 ③到,到……去 ④逃跑(每个1分)

10.(4分)⑴等他到冀州境内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2分)(臧污、望风、解印绶)⑵我检举的,如果不是__、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3分)(举、自、奸暴、岂、以、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与徐公美  视之,自以为不如

B.下令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C.暮寝思之 环而攻之不胜

D.今齐方千里 荆之方五千里

1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1.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为什么?请注意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回答。(4分)

9.D

10.(1)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得分点:之、美、私)

(2)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得分点:谤讥、市朝、闻)

11.答更欣赏谁(1分)。为什么(2分)结合原文(1分)

更欣赏邹忌。只要结合原文(此处需要举原文为例)答到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关心国事、忠诚精明、聪明、勇于改革、从谏如流等都可以给分。

更欣赏齐威王。只要结合原文(此处需要举原文为例)答到齐威王开张圣听、勇于纳谏、有自知知明、果断、胸怀宽阔等都可以给分

刘南垣开喻门生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请老家居。有直指使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便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食至,唯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⑦责人。

[注]①国朝:指明朝。②老:告老。③直指使者:官名,亦称直指。④治具:下厨房,烧饭。⑤脱粟饭:即糙米饭。⑥饮馔:指酒肴。⑦盘飧:盘中之食物,亦称盘餐;在此引申为饮食。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食至 ( )

(2)罗列前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3.刘南垣开喻门生的方法值得称道的有哪些方面?(3分)

4. 直指在老师的开导下明白了什么做人的道理?(3分)

1.(2分)(1)等到  (2)摆满(各1分)

2.(2分)直指因为是老师说的话,不敢推辞。

3. (3分)刘南垣教训弟子的方法巧妙、得体(1分),他能巧用日常生活实例来类比开导门生,从而使接受者心服口服。(2分)

4.(3分)待人要宽厚,(1分)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2分)(回答“不敢以盘餐责人”得1分)

参考译文

刘南垣公是国朝尚书,告老还乡。有一个直指使(官名),在饮食方面苛求下属官吏,郡县都感到害怕。公说:“这是我门下的学生,我应当开导他让他知道。”等到他来了,款待他,说:“我将要开饭了,恐怕防碍了你的公务,特地留你下来吃一顿饭。但是我的妻子她去了别的地方,没有人烧菜,家常便饭能够吃吗?”直指使因为这是老师的命令,不敢推辞。从早上到中午,饭还没有出来,直指使感到很饥饿。等到饭上来后,只有米饭,豆腐一碗而已。他各吃了三小碗,直指使觉得很饱。过了一会儿,佳肴美酒,都摆满在了他的面前,他都吃不下了。公强求要他吃,他说:“我已经饱了,不能吃了。”公笑着说:“可以知道饮食本来没有精粗,饿的时候容易吃饭,饱的时候难以吃东西,是时势所导致成这样的罢了。”直指使经过这次教训之后,不敢因为饮食责怪别人了。

捕蛇者说(节选)

柳宗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君将哀而之乎( ) ②其地之出( )

寒暑( ) ④又安敢耶( )

22.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而乡邻之生蹙/可计而待也 B.竭庐之入/真不知马也

C.悍吏来吾乡/主人处处款 D.鸡狗不得宁焉/欲言,无可进者

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译文:

24.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原句:蒋氏 乡邻

作用:

21.①使……活下去 ②用完 ③冒着 ④怨恨     每个0.5分,本小题共2分

22.D    (2分)

23.略 (各1.5分,共3分)

24.第一组:蒋氏:吾以捕蛇独存 乡邻:非死则徙而      第二组:蒋氏:弛然而卧乡邻:岁鸡狗不得宁焉      第三组:蒋氏:盖一岁犯死者二焉乡邻: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作用: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衬托赋敛之毒。④ 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任意找一组对比的句子1分,分析其作用,至少两个方面,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